黑素瘤又称恶性黑素瘤简称恶黑,是来源于黑素细胞、恶性程度较高的恶性肿瘤;多发生于皮肤,占皮肤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占6.8%-20%),恶性黑素瘤可以由先天性或获得性良性黑素细胞痣演变而成,或由发育不良性痣恶变而成,也可以是新发生的。广东省皮肤病医院皮肤科黄桃源
病因
恶性黑素瘤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一般认为是多方面的,本病与长期日光照射密切相关;部分患者由恶性雀斑样痣、发育不良性痣细胞痣、先天性痣细胞痣等演变而来;外伤、病毒感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等也可能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临床表现
大部分恶性黑素瘤是新发生的,在其原位放射生长期,临床表现为扁平的皮损。识别新近发生的早期黑素瘤的重要征象有以下几点:1皮损直径36mm;2皮损边缘不规则,通常为扇形;3色素沉着不规则、不均一;4皮损不对称。
恶性黑素瘤的早期表现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损害,或原有的黑素细胞痣于近期内扩大,色素加深。随着增大,损害隆起呈斑块或结节状,也可呈蕈状或菜花状,表面容易破溃、出血。周围科友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如向皮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如向周围扩散时,尚可出现卫星状损害。
根据恶心黑素瘤的发病方式、起源、病程与预后的不同,将恶性黑素瘤分为原位恶性黑素瘤及侵袭性恶性黑素瘤。
原位恶性黑素瘤又名表皮内恶性黑素瘤,指恶性黑素瘤病变仅局限于表皮内,处于原位阶段,可分为三型:1、恶性雀斑样痣2、浅表扩散性原位恶性黑素瘤3、肢端原位黑素瘤
侵袭性恶性黑素瘤主要分为四型:1、恶性雀斑样黑素瘤2、浅表扩散性恶性黑素瘤3、肢端黑素瘤4、结节性恶性黑素瘤
组织病理学检查
表皮和真皮内可见见多分散或巢状分布的黑素瘤细胞,沿水平和垂直方向扩展,深达真皮和皮下。黑色瘤细胞呈异型性,细胞大小、形态不一,胞核大,可见到核分裂及明显核仁,胞质内可含有色素颗粒。黑素瘤细胞形态可呈多样性,以梭形和上皮样细胞为主。抗S-100蛋白及抗HMB-45单抗进行免疫过氧化酶染色可有助于诊断。与预后相关的主要因素是黑素瘤细胞的浸润深度或厚度。
本病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组织病例特点可以确诊。应与很多疾病进行鉴别,特别是交界痣和混合痣,此外还有色素性基底细胞上皮瘤、脂溢性角化Kaposi肉瘤以及甲下外伤性血肿等。
治疗
恶性黑素瘤的恶性程度较高,多发生转移,预后比较差。目前治疗方法仍不理想,及早局部手术切除仍是争取治愈的最好方法,尤其对早期病变。切除方法包括Mohs手术及一般外科手术,Mohs手术应做到完全切除镜下肿物。切除范围:原位者切除范围为皮损边缘旁开0.5-25px;皮损厚度<< span="">2.0mm,则旁开25px;皮损厚度>2.0mm,则旁开75px。但头颈、掌跖的损害切除范围要大些,最低也在37.5px。初诊有淋巴结肿大者,应有局部淋巴结切除。已转移患者可采用化疗或联合化疗,肢端恶黑科采用局部灌注化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