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撕裂的病因包括创伤、退变和感染等,它是引起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好发于45岁以上的成年人。治疗方式包括保守治疗、切开修补术、小切口切开修补术以及全关节镜下修补术。关节镜下修补术的手术适应症包括:症状性肩袖撕裂(疼痛和功能障碍)、非不可修补的巨大肩袖撕裂,但是也必须考虑一些其他因素如:病人的全身情况能否耐受手术,病人的对要求和期望值,医生对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的评估,是否合并有骨关节炎或肱骨头的明显上移等。关节镜下修补的禁忌症包括:感染活动期,永久性神经支配缺失,严重的盂肱关节骨关节炎等。相对禁忌症包括:修补术后预后不良或不可预知,冈上肌和冈下肌严重萎缩脂肪化<75%,病人术后不能配合进行康复训练,以及肱骨头有明显移位并有影像学的骨改变。
手术的体位可根据个人爱好选择沙滩椅位后侧卧位,侧卧牵引时牵引重量大约5-10磅,患肢外展40°,前屈20°,术中尽量应用加热毯以防止低体温发生。麻醉方式可选用肌间沟麻醉、全身麻醉、或两者配合使用,单纯使用肌间沟仅适用于手术时间短,病一般情况好的病人。如果手术时间长,患者术中可能颈部水肿明显,易引起呼吸道不畅,并且术中需要控制血压于90-110mmHg之间,推荐使用全身麻醉。
手术中除了需要常规关节镜系统、磨钻、刨刀、射频外,还需要有注水加压泵系统,注水压力应控制在50~70mmHg,手术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以免出现组织的过度水肿。另外应有各种角度的过线器可供选择和使用,现在各公司都有自己特点的过线器可供选择,另外手术中一个好助手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有各种缝合锚钉可供选择,金属的、塑料的、可吸收的,并且可根据不同的部位、不同的骨质量和空间大小可选用不同的直径大小的锚钉。不同设计的锚钉其抗拉拔强度有着很大区别。同样直径的缝线的抗拉力几乎增加了1倍,由缝线断裂引起的肩袖修补失败的几率也越来越低。另外关节镜下的打结技术也会影响术后肩袖固定的强度。
缝合方法的选择上,我们常用的有单纯缝合、褥式缝合、边边缝合等,在固定方式上,镜下缝合由过去的单排缝合固定渐发展趋向于双排固定法,甚至有人提出了三排固定的方式,双排固定可以增大腱骨接触面积,和接触压力,促进愈合,但不同方式效果的的文献报道各不相同。大多数回顾性研究报道单排和双排固定的临床结果没有显著差异。一前瞻性随机研究显示,40例单排,40双排,无临床差异。对肩袖足迹覆盖率的研究显示单排固定有52.7%未覆盖,而双排固定可以达到完全覆盖。目前推荐单排固定用于部分撕裂或小撕裂,双排固定用于大型撕裂
关节镜下松解在手术操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对镜下大型肩袖的修补时,必须充分的松解,如果喙突尖与肩胛下肌的距离小于7mm,应考虑喙突尖部成形。而对于肩峰是否必须行肩峰成形术目前仍存在争议,肩峰成形术可减弱三角肌的止点,并在肩峰下的骨创面和修补的肩袖间形成瘢痕,但是如果肩峰有明确增生、骨赘、肩峰下撞击症者,应同时行肩峰成形术。
肩袖修补后有诸多因素影响其愈合,如缝合锚钉植入的角度和深度,如果外倾角过小,深度过深,缝合锚钉易被拔出和松动。术中充分的松解粘连,可减小缝合后的肌腱张力。对腱骨结合面的充分准备(清创肌腱边缘,准备骨床至出血等)也可促进愈合。采用不同的缝合方式增大腱骨接触面积和压力,以及术后相对保守的康复训练都会促进肩袖的腱骨愈合,从而减少失败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