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7岁。主诉因双侧面颊、前额密集分布无痛性突起14年余,前来就诊。患者13岁时,双侧面颊部开始出现多个黄白色小突起,无任何自觉症状,皮损大小随年龄逐渐增大,数目日渐增多,范围波及前额及前胸,自行挤压后,偶有破溃,可挤出油脂样物质,呈乳白色,略有臭味。近2年来,患者自觉明显影响容貌,遂来求医。此前未曾进行任何治疗。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同样病症患者,父母身体健康。
皮肤科检查:前额、双侧面颊、前胸密集分布乳白色小囊肿,直径0.5mm~5mm不等,隆起于皮面,表面光滑无脱屑,基底部无红肿,皮损孤立存在,皮损间可见正常皮肤,界限清楚,互不融合。质地中等,有弹性,无触痛;丘疹顶部皮肤较薄,隐约可见乳白色内容物。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诊断:单纯性脂囊瘤(steatocystoma simplex)。主要表现:①青春期男性青年多见;②好发于面颈部、前胸中下部、躯干、大腿等处;③皮损为多发性,大小不等,呈淡黄色或黄白色半球形隆起性或小突起;④皮损质地中等,无压痛、瘙痒等自觉症状;⑤破溃或穿刺后,可挤出油状皮脂样物质。⑥病变发展缓慢,可多年保持不变。⑦损害为原发性,无家族史。根据文献[1],若符合①~⑥条,即可诊断为多发性脂囊瘤。符合①~⑦条,则诊断为单纯性脂囊瘤。临床上本病应与粟丘疹、表皮囊肿、皮脂腺囊肿等通过内容物性状不同加以鉴别,本病皮损内容物通常为油样液体或白色奶酪状物质[1];粟丘疹内容为米粒样皮脂,表皮囊肿内容主要为角质,可化脓;皮脂腺囊肿则为白色豆腐渣样内容物。
治疗:采用GX-III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行皮损穿刺,挤压并电凝治疗,由于患者皮损较多,故先选择一侧面颊作为治疗区,以免治疗范围过大增加术后感染率。局部碘伏消毒后,安装细针,用短火10V,快速刺破囊肿表皮,双手持棉签挤压囊肿四周,将乳白色油脂样物质挤出,直至挤出的内容物只有血液即可停止,随后将机器调至长火5V,对囊壁及穿刺口行电凝治疗,以破坏囊壁及创面止血。术后嘱患者局部避水7d,等待痂皮自行脱落,避免紫外线暴晒,预防色素沉着。术后3个月余随访患者,治疗部位恢复良好,皮肤平滑无瘢痕,无色素沉着,达到美容治疗目的。
讨论:多发性脂囊瘤不太常见,往往有家族史,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患者损害为原发性,无家族史,可称为单纯性脂囊瘤。该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但多数病例见于10多岁的男孩或青年,也可见于出生或生后不久的婴儿,特别是有家族史者发病较早[1]。本文报告的病例无家族史,损害为原发性,故诊断为单纯性脂囊瘤。
由于本病无明显自觉症状,传统观点认为一般不需治疗,单个较大者可手术切除[2],个别小囊肿采用电干燥治疗[1]。本例密集多发,病损较小,直径最大不超过5mm,故不宜选用手术切除,GX-III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属于电干燥治疗,用于本例较为恰当,操作过程中采用先穿刺,后挤压,再电凝止血的治疗步骤,与传统的对整个皮损进行电干燥治疗相比,具有疼痛轻微,创伤面积小,愈合时间短,愈后无色素沉着等优点。本例治疗后3个半月复诊,对治疗效果极为满意,后因出国失访。
单纯性脂囊瘤对健康状况无影响,亦无自觉症状,以往并未引起医患双方的重视,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意愿日益增强,故对于求治病例应积极给予符合美容效果的治疗,提高生活质量。GX-III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分短火和长火两档,短火穿透力强,用于穿刺皮损,长火电凝止血,用于破坏囊壁及创面止血治疗,适用于该类患者中皮损面积小,数目多的病例;该仪器操作简单,疼痛轻微,治疗后容貌效果好,患者易于接受,且价格低廉,不操作简便,效果可靠。
参考文献
1 孙建方.多发性脂囊瘤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41.
2马淑珍,林元珠.多发性脂囊瘤//吴志华.皮肤性病学.第3版.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9:346-347.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