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纤维异样增殖症是一种以骨的纤维变性为特点的病变,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病因不明。临床上可分为单发型、多发型和Albright综合征。
一、临床特点
1.年龄
本病首发症状多见于青少年,发病年龄多在5-20岁之间。
2.性别
女性多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2~3)。
3.部位
本病可发生在全身任何骨骼。单发型病变多位于股骨、肋骨和颌面骨,多发型病变侵袭多处骨骼,常偏于一侧肢体,以股骨、胫骨、肱骨、桡骨、髂骨为主,掌、跖骨次之。
4.症状与体征
骨的纤维结构不良依发生部位不同而出现各种畸形。四肢长管骨受累时因骨干膨胀弯曲常出现髋内翻、膝内翻及膝外翻等畸形,并因骨骼弯曲和骨骺早期闭合而使患肢缩短。掌、跖骨受累时可出现肢端局部隆起。多发型病人常有身材矮小。肋骨和脊椎受累时可出现胸廓不对称、局部隆起、脊柱侧凸,偶有脊髓受压症状。颌面骨受累时则可出现脸面不对称、局部隆起或眼球突出、鼻腔阻塞等受压症状。本病2/3的病例可发生病理性骨折,有些病例以此为首发症状,其特点是常在轻微外伤后发生,骨折部位有疼痛、肿胀及活动障碍,但很少移位,经固定后产生外骨痂而愈合,极少发生骨折不愈合。此外,骨纤维结构不良还可出现轻度疼痛、跛行,以及因疼痛或畸形而引起的步态异常。
多发型骨纤维结构不良合并内分泌紊乱者,称为Albright综合征。此类病人最少见,绝大部分为女性,出生后即可见片状黄棕色皮肤色素沉着,不隆起,散在于腰、臀、大腿等处,3~4个月即可有阴道出血现象,儿童期可提前出现第二性征,偶有智力低下和其他内分泌异常症状。
二、影像学特点
1、 X线特点
骨纤维结构不良多累及长骨干骺端或骨干,病变骨膨胀变粗,伴弯曲畸形。骨皮质变薄,髓腔扩大,呈磨砂玻璃样改变,可伴有囊状阴影和斑片状骨硬化影,无骨膜反应。
2.MRI特点
病灶边界清楚,T1加权相呈均匀的略低信号,T2加权相呈高信号或混杂信号。
三、病理改变
1、大体
病灶位于髓腔内,为灰白色质韧、脆组织,橡皮样硬度,切面有砂砾感。有时可见胶冻样粘液变或囊性变。
2、镜下
正常骨结构消失,代之以增生的纤维母细胞和编织骨小梁,骨小梁排列紊乱,多少不一,多者骨质与纤维成分之比可达1:1,少者仅为1:50。
四、鉴别诊断
1、孤立性骨囊肿
大多数位于肱骨、股骨近端,患者无明显疼痛、肿胀,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X线片病灶呈中心性溶骨性破坏,边缘有反应性硬化带,穿刺时囊内为黄色血清样液。
2、内生软骨瘤
好发于手足短管状骨,内生软骨瘤的囊状破 坏位于髓腔内,破坏区内的低密度区可见沙砾样钙化。
3、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
因甲状旁腺激素(PHT)分泌过多使破骨细胞增生活跃,吸收大量骨质,致全身骨质疏松及反应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常在局部骨骼形成肿块并伴有囊性变,因其中常伴有出血及富含含铁血黄素,呈棕红色,故称棕色瘤。其X线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骨质疏松,棕色瘤呈局限性囊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呈薄壳状,血钙增高,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升高,尿中钙磷均增加。
五、治疗及预后
以手术治疗为主,单发型者可行病灶刮除植骨术,范围广泛者可行瘤段切除功能重建术。并发病理性骨折时,可用石膏、夹板或牵引固定,待骨折愈合后再行病灶清除植骨术,有时也采用刮除植骨和内固定的方法。畸形严重者可行截骨矫形术,术中同时刮除病变组织并植骨。放射治疗可致恶变,故不适宜。多发病损仅对有症状的部位进行手术,以治疗畸形和骨折为主。皮肤色素沉着及性早熟等无特殊治疗方法。
六、典型病例
女 15岁,右股骨纤维异样增殖症并严重髋内翻及弯曲畸形,行病灶刮除植骨及截骨矫形DHS内固定术
术前X线片
术后X线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