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注射自体骨髓及异体骨粉移植治疗骨囊肿的临床研究
儿童单房性骨囊肿好发于四肢长骨干骺端,大多在外伤后出现病理性骨折而被发现。病灶囊内搔刮植骨术和囊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但有创伤较大和较高的复发率等缺点[1] [2]。我们于2002年3月-2005年9月采用经皮注射自体骨髓加异体骨移植治疗12例单房性骨囊肿,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12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6~21岁,平均年龄14岁。股骨近端6例,肱骨近端6例。轻微外伤致病理性骨折而确诊骨囊肿1例,局部轻微酸痛而照片发现骨囊肿2例,因其他原因照片偶然发现骨囊肿9例。所有患者均常规摄患肢正、侧位X线片及CT片,治疗前摄健侧肢体X线片作对照。
二、手术方法
先取俯卧位,常规按无菌手术要求消毒、铺无菌巾,局部浸润麻醉。在左右两侧髂嵴中后部及髂后上嵴处取穿刺点3-5处,用16号骨穿针穿刺,用含肝素盐水1ml的注射器抽吸骨髓,每一穿刺点抽吸骨髓10ml,震荡防凝。再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无菌巾,局部浸润麻醉。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用特制骨穿针穿入骨囊肿囊腔内,抽尽草黄色囊液并化验,如合并病理性骨折则囊液呈血性。将无血凝块之骨髓液排尽空气,注入囊腔,至有一定阻力感后停止。注入骨髓量平均为30-50ml。再于同一骨穿针内注入冻干异体骨粉10-20g。
术后卧床休息,股骨骨囊肿者患肢行皮牵引制动或绝对避免患肢负重及剧烈活动,肱骨骨囊肿者患肢行悬吊固定制动。6周后患肢免负重逐渐功能锻炼。术后每隔1个月复查X线片,囊腔可见骨化影后下肢逐渐恢复负重行走,上肢恢复关节活动及持重,但仍需避免暴力和外伤。
结 果
随访6-21个月,平均13.8个月。按照Neer和Chigira的X线骨囊肿愈合评价标准进行评估[3]。I级:囊肿清晰,大小无变化;II级:囊肿可见但呈多房模糊;III级:囊腔硬化遗留小囊腔;IV级:囊腔消失呈彻底愈合。本组治疗6个月后III级8例,IV级4例,未见并发症发生。
讨 论
骨囊肿是一种临床上较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样病变,早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因轻微外伤导致病理性骨折而就诊。传统的治疗方法是病灶囊内搔刮植骨术,但此疗法不仅创伤大,还有高达35%的复发率[1]。1974年,Scaglietti等报告用囊内注射甲基强的松龙治疗,但仍有20%的复发率和10%的患者无反应[2] 。
Hashemi-Nejad等对32例经皮注射甲基强的松龙的单房性骨囊肿做了回顾性分析。根据Neer和Chigira 的X线骨囊肿愈合评价标准:IV级4例,III级20例,Ⅱ级2例,Ⅰ级4例。X线检查结果满意率为75%。56%的患者需2-3次注射,17%的患者注射6次。因而认为该方法治疗结果不令人满意。同时认为该方法产生的结果与骨囊肿多处钻孔留置克氏针结果相似,故骨囊肿愈合很可能由于多次注射破坏囊壁内膜而非缴素作用所致[3]。
Lokiec等于1996年报告囊内注射单纯自体骨髓治疗骨囊肿10例,获得较满意疗效[4]。本文报告经皮注射自体骨髓加异体骨粉移植治疗12例单房性骨囊肿,取得初步成功。骨髓可分为造血及基质两大系统,其成骨能力来源于基质系统的骨祖细胞。骨祖细胞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诱导性骨祖细胞(inducible osteogenic precursor cell,IOPC),为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存在于所有结缔组织中,具有多种分化潜能,可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等方向分化。IOPC在BMP的诱导作用下可转化为成骨细胞;另一种是定向性骨祖细胞(determined osteogenic precursor cell,DOPC),仅存在于骨髓基质和骨表面,可定向分化为成骨细胞而生成新骨。骨髓是唯一含有丰富的定向性和诱导性骨祖细胞的组织[5]。经皮注射自体骨髓加异体骨粉移植治疗骨囊肿可能的机制有两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穿刺达到囊腔减压的目的;其二是通过骨髓内DOPC的定向成骨作用生成新骨,以及IOPC在异体骨BMP诱导下分化为成骨细胞而生成新骨,从而使骨囊肿囊腔逐渐骨化而愈合。根据我们的初步经验,经皮注射自体骨髓加异体骨粉移植治疗单房性骨囊肿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的优点,但其远期疗效仍有待于更多病例长期随访的检验。
典型病例1:男,10岁,右肱骨巨大骨囊肿
术前X线片
术中“C”臂X光机透视定位
术后4个月骨囊肿愈合
典型病例2:女,22岁,右股骨骨囊肿刮除植骨术后复发
术前X线片
术后6个月骨囊肿愈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