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灸疗法是在三伏天采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敷贴于穴位或患处,使其局部皮肤自然充血、潮红或起泡的治疗方法。因其不用艾火而局部皮肤有类似艾灸的反应,并且作用也非常相似,故名为天灸,又称自灸、敷灸。天灸疗法是由古代冷灸疗法演变而来的一种“穴位敷贴”。
所谓冬病夏治,就是冬天好发的病,在夏天进行治疗,使病人虚阳恢复正常,增强抗病能力,从而预防和减少疾病在冬季的发作。三伏天,指的是夏至过后第三、四个庚日及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之所以选择三伏天进行天灸治疗,传统医学认为,庚日和肺在五行中都属金,所以,肺部疾病在庚日治疗效果最好。根据中医《内经》的说法,天人是合一的,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生物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由于自然界夏季阳气最旺,人体的阳气在夏天也达到最高,人在春夏养阳气,冬天则阳气不足,而天灸则可以达到冬病夏治的目的。
哪些病可以“冬病夏治”?一类是属于过敏性的疾病,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小孩冬天容易感冒;一类是跟虚寒有关的疾病,如胃痛,结肠炎,关节痛,肾虚引起的腰痛,还有肾虚引起的其它疾病。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盛的日子,这段时间成了人们提高免疫力的最佳日期。天灸疗法对过敏性鼻炎、哮喘、易感冒者等疾病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提高身体免疫能力,预防冬季时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的复发。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理论,冬季寒冷的气候对人体伤害较大,加上人体阳气不足,很容易患上述疾病,而且难以痊愈。而夏天是疾病缓解期,加上天气炎热,人体阳气旺盛,尤其在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热、阳气最盛的日子,人体皮肤的腠理完全开泄,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敷贴,所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对相应的脏腑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增强机体免疫力,减少冬天发病次数,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冬病夏治主要是采取伏天敷贴,即在一年中最炎热的的“三伏天”在特定穴位上敷药。
注意事项
1、成人一般贴3-6小时,儿童贴30分钟-2小时。贴药时一般从患者感到穴位处有轻微烧灼感为宜。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如感觉刺激难忍,应提前取下。敷贴后患者局部皮肤会有不同程度的痒、麻、灼热、刺痛感,揭除药饼后可见穴位表皮形成红斑或出现水泡,此为正常的穴位反应。如果穴位上的皮肤起泡,效果会更好,证明所贴药物已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
2、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泡,应即时拆去药物并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可涂以万花油。若去药后灼热感仍甚者,可涂以少许清凉油或酒精等。若已出现小水泡破裂而引起感染者,应及时到皮肤科就医。
3、灸疗后两个小时内严禁用生冷水冲洗。
4、天灸疗法虽然有较好的效果,但所用中药有些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故孕妇、年老体弱、皮肤过敏、血证及各种实热证患者应禁用。
5、灸疗期间应禁食生冷刺激性食物,不要贪凉,不要吃肥甘厚腻、生痰助湿的食物(牛肉鸭鹅花生),禁食海鲜、虾等易发物,避免皮肤水泡溃破后化脓,特别是过敏体质者, 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6、灸后若出现小水泡者应即时拆去药物,不出现小水泡者也不能长于六小时。
天灸几种主要适应症的表现:
1、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刺激,病毒性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慢性支气管炎:多发生于中老年吸烟者,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咳痰,伴有或不伴有喘息症状,寒冷季节以及早晚尤剧。
3、过敏性鼻炎:主要表现为起病急骤,鼻腔发痒,频打喷嚏,流清涕,常因环境或气温的变化引起发作,症状多在数分钟至1~2小时消失。
4、虚人感冒:多因素体脾胃虚弱,肺气不足,卫外功能失调而致,主要表现为容易反复感冒等。
5、脾胃虚弱证:多表现为腹胀纳少,腹痛绵绵,痛时喜按,大便溏薄,肢体倦怠,神疲乏力,面色无华等。
6、虚寒性痛症:风湿疼痛,颈肩腰腿痛,关节炎,多表现为酸软疼痛,绵绵不绝,手足不温,喜温喜按,遇劳更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