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道的发生:
人类阴道的胚胎起源,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学术观点,最先认为子宫管(子宫阴道管)形成了子宫和整个阴道。后来观察到尿生殖窦后壁的实心突起演变成了空管,形成了阴道的一部分。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阴道上端(上4/5)来自副中肾管(即苗勒氏管),下端(下1/5)阴道来自内胚层的尿生殖窦。
女性在胚胎期,双侧副中肾管发育为女性生殖道,副中肾管的中段及尾端向内向下,在中线与对侧相会与融合,尾端达尿生殖窦背侧,两侧未融合的头段发育为输卵管,中段及尾段融合部分发育为子宫和阴道上段,尾端与尿生殖窦相连形成阴道下段及处女膜。
胚胎在发育至5-6周时,在泌尿生殖嵴的中肾管(即午非氏管)外侧,出现一条凹沟即副中肾管,胚胎发育至6-8周时,副中肾管向尾侧伸长,到达尾部时跨过中肾管的腹侧面,在胚胎中线处,两条副中肾管下端融合成Y字形,形成管状的子宫阴道始基。发育至9周时,这个子宫阴道始基的管状结构突入泌尿生殖窦的脊部,形成一个突起,即苗勒氏结节。
尿生殖窦内胚层细胞与副中肾管下端的细胞共同形成窦阴道球。该球不断向上增生延长,形成实体的阴道索,位于尿生殖窦与副中肾管之间。阴道索细胞增生与副中肾管下端细胞共同形成阴道板,阴道板逐渐增大,扩大了子宫和尿生殖窦之间的距离。当胚胎发育至11周时,阴道板的下端由下至上逐渐管道化,至第20周形成为阴道腔。阴道上皮板上端在子宫颈下端,形成阴道穹窿。
在胚胎发育至12周时,阴道形成管腔时,尿生殖腔的内胚层或尿生殖腔外膜的外皮细胞,通过尿生殖腔而进入阴道下段,由下而上逐渐代替原来的阴道上皮成为永久性阴道上皮,为复层鳞状细胞所组成,而子宫颈内口的细胞,则为单层柱状细胞。也有学者认为:阴道永久性上皮是由中肾管的中胚层细胞而形成。在胚胎16周时,两条副中肾管中间的隔膜已溶解,两条副中肾管完全相通。胚胎20-22周时阴道完全形成。
二、影响阴道发育的因素:
1、中肾管的引导作用:副中肾管的发育必需由中肾管引导,如果中肾管不发育,就会影响副中肾管的生长发育,而导致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两条副中肾管的融合也要由中肾管引导,当中肾管异常时,就会造成双子宫双阴道。同时,还影响肾脏的形成,导致一侧肾脏缺如或异位。
2、药物作用:能影响生殖器官发育的药物主要为激素类药物,如果孕时服用过多的雄激素,会导致女性胎儿发生阴道缺如或阴道下段闭锁。苯丁酰氮芥可导致副中肾管不发育,而出现先天性无子宫无阴道。
3、生殖道腔化异常:由于常染色体隐性基因和多基因的变异,或胚胎局部组织交替发生异常,均可导致生殖道的腔化异常,如产生阴道横膈或阴道下段闭锁等。
三、阴道畸形的类型
1、阴道横膈
阴道横膈的胚胎发育形成的原因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融合的副中肾管尾端与尿生殖窦相连处未贯通或仅部分贯通所致。但这一学说不能解释阴道上段横膈的形成,因为阴道上4/5是由副中肾管形成的。另有人认为阴道板实体在自下而上腔道化时因部分组织吸收受阻,导致阴道板未贯通或未完全腔化,从而形成横膈。也有学者认为阴道壁组织或阴道粘膜下组织增生突入阴道腔而形成横膈。
2、阴道纵隔
阴道正中有隔膜纵形将阴道分为两个阴道,可以是完全纵隔与不完全纵隔两种。其形成的原因是:当两条副中肾管融合时,仅尾端融合不全,但子宫与子宫颈却已形成,而阴道中上段组织未融合,则形成阴道完全纵隔,若部分组织未融合,则形成不完全纵隔。阴道纵隔也常伴有双子宫、双角子宫、纵隔子宫等。
3、阴道斜膈
隔膜源自两个宫颈之间,向远端偏离中线而斜向一侧阴道壁,使一侧阴道成为盲端,常伴有双宫体和双宫颈畸形。其发生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因副中肾管发育依赖中肾管的发育,一侧中肾管发育不全时会影响同侧副中肾管的发育,斜膈可能是副中肾管向下延伸未达到尿生殖窦而形成一盲端。
4、阴道下段闭锁
阴道下段闭锁者其阴道下段被纤维结缔组织所封闭,闭锁段一般厚约2cm以上,其上部则为正常的阴道。胚胎发育的原因是尿生殖窦未参与形成阴道下段,或者是因为阴道板腔化不规则,部分吸收部分仍保持实性阴道板原状所致。
5、先天性无阴道
先天性无阴道胚胎发生的原因大致为副中肾管尾端发育不良或发育不全,或发育停滞而未向下延伸,故常伴有输卵管及子宫发育不良,残存的子宫多为实体,无宫腔,称为始基子宫或痕迹子宫,一般仅1-3cm直径大小,是不会有月经和生育功能。输卵管有时发育较好。少数有正常的输卵管及子宫。卵巢发育多正常,功能良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