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目前被公认是治疗抑郁症的主要手段之一。这是为什么呢?
说到这,我们不得不先说说抑郁症的事。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抑郁症似乎往往是因为受了刺激才出现的,所以人们通常会认为那些遭受的刺激事儿是抑郁症的原因,人们也由此倾向于认为刺激过去了抑郁就好了。但是事实情况是抑郁并不会随刺激的烟消云散而消失,有时反而会越来越加重。除了少数特别巨大的挫折打击情况外,抑郁症并非因为受了刺激而发生,而是在遭遇刺激之前就已经有了许多内在的基础。这其中既有遗传方面的基础,也有家庭社会等环境方面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抑郁者本身从小到大逐渐形成的个性人格方面的基础。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发现小时候的成长经历对人长大以后的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之大,尤其是抑郁症焦虑症这些情绪疾病。
其实仔细想想也能想象得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思维习惯和接人待物处事方式,同样一件不愉快的事有的人无所谓,有的人就会气得受不了,这和每个人的个性特点有密切关系,而这些脾气、性格、思维习惯、处事方式是怎么形成的呢?很显然,这是从小到大受到父母、家庭、学校、朋友的影响和一件一件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生活事情的影响下逐渐养成的。所养成的这些脾气、性格、思维习惯和处事方式有好有坏,好的方式习惯可以帮助人很快适应各种环境,不好的方式习惯让人遇事容易受挫或导致更多的压力,这些不健康的习惯方式就在不同程度上造就了抑郁的人格基础。在医生那里,常常把这些让人容易抑郁的基础因素称之为“抑郁易感素质”,这其中人格基础是最主要的。人们常常希望能“抑郁症除根”,这里的“根”基本上就是我们所说的这些“易感素质”。所以想彻底治好抑郁症,就必须得想法设法减少或改变这些“根”才行。
怎么才能减少这些基础呢?药物行不行?经验上看,药物能调动人的情绪向好的方面转变,但是不大能改变人们的脾气性格思维习惯和接人待物处事方式,换句话讲,吃药可以让我们的心情变好、可以抗抑郁,但不能改变产生抑郁的人格基础,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不少抑郁症朋友光靠吃药好了但一遇到压力又容易复发的可能原因。要减少“易感素质”还得从这些“易感素质”的形成来拆解。就如前面提到的,人的这些个性习惯思维方式都是从小经历了各种事情受了各种影响而逐渐养成的,那要改变这些素质就需要提供和创造一些不同于以前的新生活经历让人不断接受影响而重新塑造,心理治疗就是有这样一些重塑作用的可行方法之一。
当然,“江山易感,本性难移”,已经形成的要改变起来是有难度的,但是“难移”并不等于“不能移”,持续不断的改变和塑造仍然能“本性”可“移”。我们可以回想一下我们自己,十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是否有不同呢?五年前的你和现在一样吗?答案不言而喻是肯定的,那么是什么改变了我们呢?有朋友说是命运,那什么是命运呢?仔细想想所谓的命运其实就是过去的十年中我们每一天每一时刻的选择,我们选择早晨起床晨跑而不是懒床,我们选择和朋友一起度过周末而不是独自宅守书房,我们选择直面有别扭的朋友而不是默然回避,其实我们的每一刻“现在”的所做所为就构成了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命运就是我们“现在”的选择,命运看起来似乎不可捉摸,但是在现在的这一刻,我们可以选择和决定,正是这些不断的选择改变着我们的心情、改变着我们的经验和记忆,我们的个性也就因此而有了变化。所以有人持之以恒地调整自己的所作所为向着某一个固定方向努力,经年之后他在那个方向上就有了可预见和看得见的发展变化,而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生活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经年之后暮然回首发现自己变得“面目全非”。所以是谁改变了我们呢?是我们自己,是我们每天每时每刻的选择和做为。大多数心理治疗也就是着眼于这一点,从现在的每一时每一刻的选择和做为开始塑造新的生活新的经历,不断的向着健康的方向努力,从而实现“本性”的“改变”。也恰因此,心理治疗的效果往往不是立刻显现,往往要经过长期的辅导才能看得见变化,甚至在治疗结束后才能看到“疗效”。
其实现代科学已经给出了大量的证据来说明我们上面的说法。现代的科技技术已经让人们认识到人的大脑其实是一个由千百亿神经细胞组成的超巨型网络,我们的记忆、思维、感觉、情绪等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基于这个网络运行的结果,我们每天的所思所想、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回忆都是这个网络的某些部分活动的体现,这个网络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环境对人的刺激、人不断发生的各种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带来的环境的反馈刺激而不断地动态变化着,所以大脑有些地方的网络链接会非常强,有些地方的神经细胞之间的链接会非常弱,而且这些网络链接的强弱又会随着环境和时间而变化。人们的思考和活动本身对大脑这个超级网络就有影响,主动有意识的心理调节是可以实现人大脑的“重塑”的。
不知大家有见过铁匠铺打铁的场景没有,一根在火炉里烧红的铁条在铁锤敲打下可以比较容易的打造成各种形状,一旦铁条冷却下来就变硬了,很不容易被折弯,当然如果有足够的外力,成型的铁条仍然可以被折弯,那想改变形状怎么办?重新加热,再次不断地捶打塑形。不妨我们就把心理治疗当成是一次回炉重塑吧(当然这里的心理治疗是广义上的概念,不仅是指在心理医生帮助下的晤谈治疗,还包括我们自己通过学习和了解心理学进行的自我心理调节)。心理治疗让我们重新聚焦在这些已经成型的个性习惯态度方式等“素质”上,让我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些问题和尝试着改变或建立新的有益的方式,在医生和自己的帮助下不断的捶打和尝试新的经历,我们开始每天尝试着新的有方向的选择,我们开始用更为健康成熟的方式生活,久而久之,当这些选择和方式一步步成为我们的习惯、进而成为我们一贯的态度、最后变成我们自然而然的一部分的时候,这些“病根”也就真正地“除掉”了。
我们看个抑郁症常出现的例子。抑郁症朋友常常会选择性的消极关注他遇到的事情,考试做错了3道题没有得满分,他就觉得自己这些道题没做好说明自己不够好,这样下去大学会考不上了,自己将一辈子一事无成,因此心情糟糕透顶了。显然这位朋友的思维方式存在问题,他选择性的忽视了他其他已经做对的题目,只看到了自己的不好,这种方式自然让他的情绪变得无法高兴,而这种思维并非只在他抑郁症时出现,其实在他平时的生活中就是这样的方式,以致于他在没生病以前总是化大量时间学习要求自己做到极致,学习成绩非常好,而他却不觉得自信,常常会因此感到压力和不愉快。这时的心理治疗中心理医生会通过各种方法引导他认识自己的这种方式,并尝试建立新的思维方式,令他能更加客观的思考和评价自己,这样他不断地练习和尝试真的养成了新的思维方式之后,他在今后的生活中也就不再那么容易感到压力和不愉快了,自然他的抑郁也就不那么容易再出现了。
当然,现实中的心理治疗常常受到很多的限制而不那么完美。因为时间和经济的缘故,许多心理治疗往往只能做有限的次数而不可能常年跟随治疗。算算就知道了,按照心理治疗一周一次每次一小时来算,治疗期间,医生和咨询者相处的时间只占被治疗者清醒的生活总时间的1/112,其他的时间里咨询者仍然不断的经历着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不断被其他人和事情影响着,心理治疗的影响很快会被其他的事情稀释了,所以如果咨询者自己在离开治疗师的时间里没有任何尝试和努力的话,心理治疗的作用是不会有多大的,而治疗有效果的咨询者也往往都是那些在离开治疗师后仍然去花时间努力尝试调整自己的人,因为他们被“捶打”的时间更长,所以那些不良习惯方式消除起来也就快许多。
从这一点上讲,心理治疗决不应只是心理医生的工作,更应是抑郁者需要长期自我秉持和自我治疗的一件事情了。诊室内的心理治疗就像一扇打开的门,抑郁者透过这扇门曝露在了阳光下,更清楚地看清了这个世界和自己,也更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世界的色彩,不仅仅是远远地感受到,抑郁者最好能带走这扇门,把它带到自己的生活中,走进这扇门,走进阳光里,让抑郁融化在五彩的阳光世界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