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如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医养生学继承了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和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正气为本”、提倡“预防为主”、强调辨证思想。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看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新健康标准为“五好三良”。
五好:1、胃口好、不挑食;2、便能好、大小便通畅;3、睡眠好;4、口才好、讲话流畅;5、腿脚好、行自如。
三良:1、良好的个性、温和、坦荡、坚强;2、良好的处世能力、能客观处理事情、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3、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宽和、助人为乐。
中医认为就是看一个人的精、气、神。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以养生就是养精、气、神。养精:中医认为、精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是生命存在与否的关键所在;后天之精为水谷所化、对于人体的生命活动发挥着积极的意义。如果精受到损害、则会导致身体疲惫、气血虚弱、外邪入侵、损害人体健康。所以、养生不可忽略养精。养气:就是养元气、元气是人体生命的根基、如果元气充足、则人体富有生命力。养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它协调着人自身各项生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如果神受到损耗、则会影响人体健康、因此、神也需要养。中医养生最突出的特点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它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理论等、对传统的养生学说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贯穿于日常生活、要求持之以恒、才能“水滴石穿”、自然能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效果。
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阴阳学说认为、绚丽多彩的宇宙由阴阳二气构成、人体是小宇宙、也是阴阳二气的集合体、阴阳平衡则处于健康状态、阴阳失衡则处于病态、人体健康的标志是阴阳平衡、包括心态平衡。阴阳平衡的物质基础是营养、阴阳平衡的精神寄托是信仰、人们必须控制过激情绪、一切“顺其自然”,更不能违反养生规律、透支健康而刻意追求成功、凡事别太执着、这是我多年来的切身体会。阴阳平衡、则正气充盈、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强、外邪不侵。不论环境有多恶劣、也不论遭受何种挫折、都能保持健康;反之、人体由于营养失衡或信仰危机、就极易处于亚健康状态、患各种疾病而失去健康。阴阳失衡可导致疾病、而营养均衡、能治疗多种疾病。心病可以导致身病、身病又可以引起心态失衡、导致心病、造成恶性循环、现代“富贵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则是身心疾病的综合。通过调整心态、吸取中草药的各种有效成分、均衡人体营养、调整人体五脏六腑的阴阳平衡、人体就能战胜顽疾而恢复健康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即精神世界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调养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避免不良精神刺激、提高自我心理调摄能力、是中医养生遵循的原则之一。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摄、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精神养生、就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济生活等方法、保护和增强人的心理健康达到形神高度统一、提高健康水平。所调“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由精神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已是当代社会中人类普遍存在的多发病和流行病。长期以来、对精神心理卫生重视不够。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质、必须重视精神心理卫生的研究和运用。
谨慎起居、起居作息有规律以及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能提高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避免发生疾病、达到延缓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节欲保精、即房事养生、就是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和生命的规律、采取健康的性行为、以防病保健、提高生活质量、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性行为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故有人把性生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一起列为人类的三大生活。房事保健的根本任务、是人的性生理、心理、性爱等一系列活动规律、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掌握性的必要知识和正规的性行为、培养高尚的性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的性文明、提高人口的素质。房事有度、即解决一个数量问题。但“度”不是一个绝对概念。《素女经》认为:“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一日一泄;年六十者、即当闭精、勿复更泄也。若体力犹壮者、一月一泄。凡人气力自相有强盛过人者、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泄、致痈疽。若年过六十、而有数旬不得交接、意中平平者、可闭精勿泄也”。古人认为不同的季节、度的标准也不相同、应遵循“春二、夏三、秋一、冬无”的原则、即春天每月二次、夏天每月三次、秋天每月一次、冬天避免房事。孙思邈还指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恣”、若不加节制、“倍力行房、不过半年、精髓枯竭、唯向死近、少年极须慎之”。古人这些有关两性生活的观点、其中包含着合理的科学成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现代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也是现代养生的生活方式、其中适量运动是健康的第二大基石、说明不运动或者过量运动都不利健康、只有做到适量运动才能炼出健康。 “为了健康、行走一万步”是一项在全世界范围内悄然兴起的健康运动。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每天走一万步、但关键是要养成一种主动运动的健康观念。锻炼身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注意经常坚持不能间断。名医华佗那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方面指出了“动则不衰”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经常、不间断锻炼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进行适当的运动、才能收到养生健身的功效。 运动养生、并非指要持久不停地运动、而要有张有弛、有劳有逸、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紧张有力的运动、要与放松、调息等休息运动相交替;长时间运动、一定要注意适当地休息、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导致精神疲惫、甚至影响养生健身。在中国传统的运动养生活动中、非常讲究意识活动、呼吸运动和躯体运动的密切配合、即所谓意守、调息、动形的协调统一。意守是指意识要专注、心无杂念;调息是指呼吸的调节、要均匀、有节奏;动形是指形体的运动、要自然、连贯、刚柔相宜。运动养生紧紧抓住这三个环节、使整个机体得以全面而协调地锻炼、则能增强人体各种机能的协调统一性、促进健康、祛病延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