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t骨病(pagetdisease,PD)又称畸形性骨炎或变形性骨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及原因不明的营养不良性骨病。患病率仅次于骨质疏松,居第2位。1877年,Paget首次描述该疾病的临床特征,以骨重建增加、骨肥大、骨结构异常,并导致骨痛、畸形和局部皮肤发热为特点。
全身骨骼均可受累,但以肋骨、颅骨和骨盆最易受损,重者可因畸形的骨骼压迫神经、血管导致残疾。该病大多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或是因为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增高而发现;病变具有高度局限性,诊断明确后未受影响的部位很少会产生新的Paget骨病性损伤。
1、流行病学特征: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最常见的是英国,其次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北美地区,在非洲和亚洲少见。主要侵犯老年人, 50岁以下不多见,发病率随年龄增加;男性多于女性((1.8:1)。近年来Paget骨病的发病率下降,可能是环境因素或人群种族变化所致。
2、病因:近年来对Paget骨病的病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遗传学和病毒学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遗传学病因方面,有研究发现约有1/3的患者的亲缘族和没有该病家族史的患者,均存在基因变异。因此可能病因似乎是基因的变异,但还不清楚变异如何导致骨病变的局限化。Friedrichs等的研究支持了病毒学说,在电镜下发现本病患者的破骨细胞中有类似包涵体病毒。我国尚未见对PD病因学的研究报道。
3、病理改变:基本病理改变是破骨性及异常增生性骨病变。显微镜下表现为破骨细胞及成骨细胞增生活跃,骨小梁不规则增厚,骨髓腔被纤维结缔组织及血管替代。具有特征性改变的是在增宽的骨小梁内有大量界限清楚的蓝染的骨黏合线,这是由于疾病发展过程中骨的重吸收与退变造成板层骨和编织骨方向突然中断及改变所致。
4、临床特点:呈多样性。病变可以局限在一处骨组织,也可以侵犯全身多处骨骼,最常侵袭骨盆、腰骶、脊柱、颅骨、股骨、胫骨。最常见的症状是:Paget病性骨痛,有些患者疼痛部位比较局限,在承重部位明显;晚期可以产生畸形如股骨和胫骨弓形突出,可能没有临床症状,也可表现为受累肢体或对侧的机械性疼痛。骨损部位的异常机械应力作用可导致皮质裂隙骨折,进而可发展为完全骨折。
最常见的并发症是颅骨受累所致的耳聋,其次是脊髓受压、颅神经麻痹、脑积水和其他神经根压迫综合征。Paget骨病患者发生骨关节炎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可出现典型关节炎表现。所有60岁以上的骨肉瘤患者都会并发Paget骨病,也可出现窃血综合征,这是由于骨血流量增加所致,如果发生在胸椎可能并发截瘫。
5、影像学特征:早期可通过放射学检查发现。X线检查:骨端受累明显,皮质和松质界限消失,骨体积增大,但骨小梁粗大稀疏,排列紊乱呈条索状高密度影,交织呈网格状改变,似棉毛样改变,溶骨活性占优势,引起局灶性溶骨病损;随后,骨硬化发生和发展,出现溶骨和骨硬化混合征象。
X线检查的敏感性低于同位素骨显像检查,骨显像的鼠脸征具有诊断价值,同位素骨扫描可确定疾病的分布,特别是可发现颅底、脊柱、长骨等病变部位的潜在并发症,作为早期诊断评估的一部分。CT和MRI扫描可早期发现微小病变,利于早期诊断;有助于评价颅底侵犯、椎管狭窄及其他神经并发症。X线表现不典型,常需行活检方可确诊,CT引导下的粗针穿刺即可获得满意病变组织。
6、实验室检查:95%的患者血碱性磷酸酶(AKP)升高,而钙、磷代谢多为正常。单骨性PD者血清AKP常不升高,患者可无任何临床症状,多在体检或由于其他疾病诊治时行X线或骨显像时发现骨的局限性病灶。其他骨转换指标常正常。生物化学评价还包括25-经维生素D检测,原因为骨软化症也可表现骨痛和AKP水平升高,在进行二麟酸盐化合物治疗前维生素D缺乏必须纠正。
7、诊断: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受损骨骼普遍增生、疼痛。可有头颅的畸形、胸骨的变薄和压迫。当脊椎受损时,患者的身高降低。当脊椎出现侧弯畸形时,患者的运动功能受损。X线的典型表现为,受累骨增大,骨质吸收与增生过度并存。CT检查可清楚观察骨断面的骨质病变,并可准确测量颅骨厚度。
由于受累骨摄取同位素增加,同位素扫描可表示骨损害的范围和治疗效果。血液生化检查,活动期患者血清磷可高于正常,多数患者血清ALP增高。诊断必须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和血液生化检查,三者结合可达到早期、准确诊断的目的。基于血清AKP的增高和典型的骨硬化、骨溶解、骨膨胀等X线特征。同位素骨扫描在诊断Paget骨病方面比X线平片敏感得多,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用骨扫描来筛查Paget骨病,以及明确受累骨骼的分布。
该病通常没有临床症状,大多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或是因为血清AKP活性增高而发现。诊断特征性的影像学和病理表现有助于PD的诊断。
8、临床分型
(1)海绵状:骨小梁粗大,开始排列正常,以后则紊乱,骨皮质逐渐增厚,与髓腔不易区分,透明区与骨硬化并存,由于骨质疏松可产生骨弯曲。
(2)硬化型:骨质硬化明显,其直径可增大,畸形较少。
(3)疏松型(混合型):骨破坏与修复同时存在,在硬化区中有囊状透光区。
9、鉴别诊断:当临床上怀疑该病时,应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骨病、骨纤维异常增生症、骨巨细胞瘤、骨肉瘤、多发性骨髓瘤及前列腺癌骨转移等。有报道本病可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骨病、骨巨细胞瘤等合并发生。
10、治疗:治疗的目的是达到“三个缓解”,即临床缓解(骨痛等症状解除)、生物化学缓解(血浆AKP水平恢复到正常参考值范围)、影像学缓解(溶骨性病变充填)。目前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11、治疗指征:Paget骨病是可治疗的,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需要治疗。只有症状性Paget骨病才应该接收治疗。Paget骨病病变部位的骨痛是治疗指征。有些无症状但有股骨、脑骨、胫骨等长骨及椎板病变的患者也应接受治疗,因其有发生骨折和椎管狭窄的危险;特别是在出现显著的溶骨病损后,更要引起重视。许多学者认为,颅底受累有发生Paget骨病性耳聋的危险,一旦发生,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一般都无效,因此也应作为治疗指征。
12、药物治疗:破骨细胞是Paget骨病侵袭的原始细胞,因此治疗的导向为抑制破骨细胞形成、抑制破坏骨吸收和诱导破骨细胞调亡。降钙素能够抑制破坏骨的吸收和破骨细胞的形成,但50%患者在使用降钙素治疗6个月后产生降钙素抗体,并有患者出现耐药现象。
二磷酸盐化合物如氯磷酸盐、替鲁磷酸盐、阿仑磷酸盐等,能阻断破骨细胞的形成,诱发破骨细胞的调亡,是当前治疗Paget骨病最常用最有效的药物。研究表明50%~60%患者经第二代二磷酸盐治疗3~6个月后,骨转换恢复正常;持续治疗2年,1/3患者可恢复正常骨显像,甚至可达到正常的骨结构,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并发症。大部分研究认为降钙素、二磷酸盐及其他药物都不能治愈Paget骨病,只能控制疾病的病理过程。
13、早期可试行放射治疗。
14、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指征:
①多发性骨折;
②脊椎或神经根受压;
③脑积水或颅底陷人症所致脑干压迫;
④严重畸形;
⑤预防或处理骨肉瘤。
对有严重并发症,稳定期患者还可进行相应的外科治疗,如骨骼矫形或神经减压术等。对于单椎体受损的PD患者,在症状明显而药物疗效欠佳时可选用经皮椎体成形术,同时可增加病变椎体的稳定性。
15、近些年来,临床医生开始尝试Paget骨病的物理疗法,如针灸、理疗、水疗、经皮电神经刺激等,但其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16、其他:PD患者应同时给予心理治疗,以改善生活质量。此病有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对其家属进行临床或基因筛查,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17、并发症与转归PD的并发症有:骨关节炎、痛风、血管硬化、主动脉狭窄和钙化及关节软骨脱钙。严重患者可造成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并发症常与压迫有关。也有伴发多发性骨髓瘤的报道。有学者对一组PD进行9~16年随访后得出结论:颅骨增厚的平均速度为4~5mm/10年。25年内可累及全颅骨,可见本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但极少发生恶性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