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民以食为天,这是天经地义。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历史时期,人们从曾经的物质匮乏年代逐步走向脱贫致富的旅途中,期盼物质享受便成为许多人所崇尚的人生目标之一。于是,追求“口福”大行其道,食无节制,曾几何时,大腹便便之士随之比比皆是。与之相呼应的,是一个难以为人所接受的残酷现实―糖尿病、高血压、脑中风、心肌梗塞,如雨后春笋般诞生了。现如今,“糖尿病是吃出来的病”已渐渐为人所知。
这话听起来实在有点让人辛酸、无所适从,难道我们“吃错”了吗?因血糖水平与饮食密切相关,过量摄食容易导致肥胖,而肥胖又是引起糖尿病等许多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科学的管理饮食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均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该如何把握自己的“口福”,才能吃得快乐、吃出健康?由于受地域、文化背景和饮食习惯的影响,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答案。但对糖尿病而言,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原则可循。
一是保持正常体重和健康形体原则。
体重和形体标准也存在地域和民族之别。因体重与身高相关,现在国标上通用体质指数(BMI)来描述一个个体的体重是否正常,具体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形体是否匀称通常用腰围或腰围/臀围比值来衡量。
就国内而言,BMI的理想范围为:(18.5~24)kg/m2;超重是指:BMI(≥24~28)kg/m2;肥胖是指:BMI≥28kg/m2。国人正常腰围暂定为:男性<2250px,女性<2125px。腰围超出上述范围即称为中心型肥胖或腹型肥胖。
国内外研究均表明,肥胖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环境因素。在肥胖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非肥胖人群,经有效控制体重后发病率则相应下降。不仅如此,临床还观察到,肥胖或超重的糖尿病患者体重下降以后可使血糖得到更好的控制。
超重或肥胖是体内能量过剩的结果,与饮食关系密切。那么,肥胖为什么引起糖尿病呢?
正常情况下,引导体内利用葡萄糖的物质是胰岛素,它好比一把把房门钥匙,躯体的各种组织细胞好比一间间房间。胰岛素的作用就是把一间间房门打开,这样,细胞外的葡萄糖便通过这道门进入细胞内,随后便被加工利用。
胰腺的B细胞是体内唯一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血糖升高将刺激B细胞分泌胰岛素并被血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种组织发挥其生理作用。人体的肝脏、脂肪、肌肉等组织细胞借助于胰岛素的作用,从血液中摄取葡萄糖,使进食后增高的血糖降到正常,当血糖降到正常以后,胰岛素分泌即迅速减少,以避免血糖降过低,这时血糖又恢复到正常的空腹水平。
肥胖患者,尤其是中心型肥胖者,从脂肪组织中分泌一种或多种对抗胰岛素作用的物质到血循环中,使胰岛素工作的效率降低,换句话说,肝脏、脂肪和肌肉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了抵抗,从血液中摄取的葡萄糖比正常明显减少,使血糖升高。医学上将上述这种情况称之为胰岛素抵抗。
机体为了克服这种不利的状态,需要B细胞增加工作量,分泌更多的胰岛素到血中,这样才能将血糖降下来。久而久之,B细胞终因“透支”过大,不堪重负,再也不能维持这样高水平的胰岛素分泌,功能逐渐走向衰竭,血糖便日趋升高,糖尿病也随之而来了。因此,超重或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适当减轻体重,维持理想的体型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方法之一。
二、是饮食均衡原则。
从表面看,均衡饮食不外乎是保持“一日三餐,忌暴饮暴食”。其实,它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个体的不同需要,科学合理搭配,保证营养素全面均衡,定量定时摄食。
这种“不同需要”是指根据个体的体型、饮食习惯、劳动强度、不同的病理生理状态(如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孕妇、肾功能不全患者,等等)而制订的糖尿病饮食计划。在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活动所需,以及有利于控制疾病和康复的前提下,又不至于造成能量过剩。它是动态可变的。
总之,糖尿病已成为当今社会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时不我待,大家应迅速行动起来。从政府层面,需要不断的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进行糖尿病知识宣教,使整个社会都了解糖尿病的防治知识,最终转化为群防群治的社会力量,提高糖尿病的知晓率、诊断率、治疗率和治疗达标率,减少疾病带来的残疾和痛苦。
从个体而言,谨记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糖尿病时刻都在你我身边光顾,别“惹火上身”,要尽快跳出过分追求“口福”享受的怪圈,不怕“吃亏”,更要敢于“吃亏”,把生活享受从“口福”提升到“眼福”的高度,通常所说的“管好嘴,迈开腿”就是这个道理。多走走、多看看,有利于开拓视野、吸取生活中的精神食粮。
对糖尿病患者而言,最要记住的是,内心的强悍是最终战胜疾病的决定因素。内心力量是治疗疾病的基础,有内心力量的支撑主导不需要用药疾病即已好三分,而心理防线一旦崩溃,疾病将急转直下。其次,要相信科学,世间不存在“神医”,更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迷信或轻信谣言,将使你误入歧途不能自拔,招致人财两空。
虽然目前还不能根治糖尿病,但已有足够的把握控制它。选择你信赖的医生,开诚布公的商讨各种治疗措施。对医生而言,事业心,责任心是基本要求,同理心最为难得,能随后给你提供长期医学指导的医生当为最高境界,这样无论你遨游天涯海角,随时都有“贴身”的保健护卫,你会感到很安心,因为糖尿病是一种持续性的疾病,需要医患长期共同呵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