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败。患者对糖尿病所持的态度将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决定着你的健康能走多远。而诊疗细节的把握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与效果直接相关。
一、是积极乐观的心态。患者敢于面对,不断给自己打气加油增加正能量,主动配合各种医疗措施的实施。不言而喻,持这种态度者是最为阳光的,疾病控制自然很满意。
二、是持徘徊观望或毫不在乎的态度。这种情况多为此前并无任何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因健康体检或偶尔的血糖检测发现了血糖升高而被诊断为糖尿病的。他们常常正处于年富力强、事业冲天的时候,每日早出晚归,百事缠身,无暇顾及自身的健康问题,因能吃能喝,能跑能跳,对所建议的诊疗措施常视若无睹,以往的生活陋习依然故我。
有时甚至认为医生是在危言耸听,小题大做。持这种态度者无论如何都不可恭维。在这里我们必须特别强调糖尿病早诊早治的重要性,因为不失时机的干预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多数患者在疾病之初,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减肥)或与少量药物结合应用就可于短期内“立竿见影”。
这种“少投入大收益”的好事无形中被不少患者放弃掉了。观望-拖延-等待,只能错失良机。五年十年过去,疾病进展到了中、晚期,多种严重并发症相继出现,走到了挑战现代医学技术水平局限的地步,这时才如梦初醒,晚唉!再如何投入“猛药”也已无济于事,既看不到什么明显效果,又添上一匹不小的医疗费。因为医生的能力已非常有限,只能寄托于“华佗转世”、奇迹降临!
第三种态度是,对疾病信息的过度解读,反应过激。笔者曾经历过这样的案例,有一个14岁的男孩,当被告知患了糖尿病时,母亲当场就放声大哭,不知所措。这种事情虽然是个别现象,但确实超乎所料。试想,如果整天以泪洗面,把糖尿病等同于世界末日,治疗又从何谈起呢?最终需回归常态,毕竟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现在的医疗技术水平能有把握控制它。只要按照专科医生的指导意见进行合理治疗,糖尿病决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的事情!
第四种情况是“讳疾忌医”的态度。这类患者有点令人不可思议。我有一个病友曾经是这种情况。起初还是承认自己确实患病,也短期接受了治疗。但此后便保持沉默,抑郁寡欢,或装着没事,再也不想在人前被提起患病,更不会自己提起,偶尔也自己稍稍到药店去买药,但很少再找医生看病。
因不能系统进行疾病监护管理,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其实此类患者他们的内心很矛盾,心里压力非常大。治疗则怕花费或花不起,更怕麻烦。另外,他们认为打针、服药是件丢人现眼的事,甚至认为是自残,怕别人发现自己有病;不治疗又怕并发症降临,把心事都全部压在心底,裹得“严严实实”,唯恐外泄。如何解开他们的“心结”并乐意接受规范治疗,真的要费不少功夫。我的一点建议是:放下思想包袱,敞开胸怀,乐观心态,勇敢应对,这样你的生活将左右逢源、变得精彩、有声有色。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笔者认为,患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疾病信息的不正确解读。当被告知患病时,在经历了一番“心理震痛”之后即应迅速回归平常心态,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主动地配合各种诊疗措施。把疾病所带来的各种可能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点。
从专业角度而言,一个富于临床经验和责任心的专科医生将根据你的病情、生活习惯、学习和工作环境需要,结合你的经济状况,初步制定出一个合乎你实际情况的个体化治疗方法。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动态性和不可预见性,在诊疗过程中还要根据病情进行调整和完善。再有经验的医生也很难在患者初诊时对所有问题都能一目了然而一锤定音。因此,初步定的治疗方案也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这一点还需要各位病友作好思想准备。
患病尽管是一种不幸,但人间自有亲情在,你并没有被抛弃,家庭有亲人的关爱,社会有朋友、政府的支持,有医护人员全程给你保驾护航,治疗已步入正确轨道,一切都会向好的方面转变。因此,没有理由悲观、自暴自弃。把信心、耐心、恒心、毅力串联起来,打造成一条坚不可摧的链环,它们环环相扣,每一环都是我们战胜疾病不可或缺的元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