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贯名繁多,以Gorham-Stout综合症或大块(片、量)骨质溶解症命名较宜。至今,文献报道多少例难予统计。从报道基本属个案,应为罕见疾病。
一、发病情况
Gorham-Stout综合症无明显性别差异。发病年龄较广,患者多于青年时发病。任何骨骼均可受累,常见于躯干骨与长管状骨,如骨盆、肋骨、肩胛骨、股骨等。病变可单发和超越关节及多发,外伤与发病无直接关系,部分病人因外伤就诊而发现病灶。该病未报道有家族史。
本资料支持多数学者意见,该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可达数十年,病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有自限性,往往一年以上,常需数年,不可预见自行停止。也有学者[6,7]在讨论中提到侵犯重要脏器,愈后不良,重者危急生命,甚至有学者认为多数病人一年左右死亡,最长存活4年。该病愈后还需要更多实例来论证,要加强跟踪,随访。
二、 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对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第一,遗传,外伤及其他因素引起破骨细胞的分化及调节功能出现紊乱,高活性的破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前体增加[9],或者是这些细胞前体对体液因子如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降钙素的敏感性增加有关。
第二,骨的血管瘤或淋巴瘤的存在导致骨吸收,不少学者支持这一观点。近年来也有持不同意见者,Ricalde[11]等研究发现与遗传、代谢、免疫、肿瘤无关。KawSaki[12]则认为有些病例并没有丰富的血管组织。
无论病因有何争论,但病理变化总体是骨吸收过程,正如骨质疏松症一样,受诸多因素影响,极为复杂。DicKson在患者组织切片超微结构中,对碱性磷酸酶与酸性磷酸酶进行研究,结果表示二种酶可能导致骨的形成与吸收不平衡。同时酸性磷酸酶生化表明单核巨噬细胞、多核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与骨吸收有关。
另一方面,增生的血管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局部缺氧和PH值降低,各种水电解质活跃,它们可能对骨吸收起了重要作用。Gorham也证明充血,PH值变化,机械力以及创伤产生肉芽组织均可致吸收,而破骨细胞数量未增加。
三、临床表现
病变部位有轻度疼痛及肿胀,相应的功能障碍,局部皮肤一般无变化。病变位于胸椎、锁骨、下位肋骨、侵犯胸导管可出现乳糜胸、血胸而出现贫血、营养不良等全身症状[14]。无特殊并发症, 血生化检查一般正常。
四、X线检查
早期在髓腔和皮质下出现骨质疏松, 斑点状或小蜂窝状透亮区, 继而融合扩大至境界不清。病变进一步发展骨皮质变薄,向髓腔塌陷,骨变细小,最后骨质消失或缺损[4],病变周围无硬化、无骨膜反应及新生骨,病理骨折也无骨痂生长,无软组织肿块,病变可跨越关节侵犯相邻骨和出现多处病变。
五、病理学检查
在病理切片上,其基本表现为肿瘤样广泛增生含毛细血管的结缔组织取代了骨组织,血管呈窦状或海绵状。血管壁由单层扁平内皮细胞构成并其中充满血细胞。有学者[15]认为典型者骨皮质变薄,髓腔空虚。镜下骨小梁萎缩由增生结缔组织代替,其中贯穿着增生的裂隙状血管,分支相互连接成沟渠状。
很少破骨细胞被发现,尽管发现一些成骨细胞,没有新生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少见,多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无恶性肿瘤细胞。
诊断要点:
1、局部疼痛及相应功能受限,一般无全身症状。
2、血生化检查在正常范围内。
3、X线片有骨质吸收,无骨膜反应。
4、病理有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骨质消失。
本病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有急性炎症病史;局部与全身炎症症状,多有死骨、窦道和新生骨。
Sodeck综合症(创伤后反应性骨萎缩):局部有外伤史,影象学有骨质疏松,骨皮质完整。
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血钙升高,血磷降低,尿钙与尿磷增高,骨吸收区周围软组织钙化、常伴尿石症、甲状旁腺增生或腺瘤。
骨血管瘤、骨囊性淋巴管瘤、骨囊肿:病变局限,无进行性溶骨,多有骨膨大和成骨反应。
骨关节结核:多见于单个关节,一般有全身症状,血沉块,有冷囊肿。
各种良恶性骨肿瘤:局部有包块与肿瘤骨,恶性者局部症状重,可有全身症状、特殊影象学改变。骨髓瘤血生化及骨髓穿刺有特异性。骨转移瘤可有原发灶,疼痛重,病理最后确诊。
特发性骨质溶解症:病名相似,有慢性骨吸收,极易误诊。该病分遗传性和非遗传性、致命性肾病、主要侵犯指、趾、腕和踝关节,出现溃烂,常伴其他先天畸形。文献报道一家族4代37人中,代代出现患者共13人属染色体显性遗传。
七、治疗方法
无公认有效治疗方法,多数患者接受手术和放射治疗,对病变范围不大,采用病骨断切加骨移植或假体置换,可望获得好转与治愈,病灶要清除彻底,否则同样易复发。如病变在下肢,不易修复,也可考虑截肢、安装义肢。有些部位可用支架保护。放疗有一定疗效,Stöve]报告1例选择40Gy剂量放射疗法的患者,能使疼痛缓解,溶骨破坏暂时停止。最近有学者采用降钙素及双磷酸盐类药物抑制破骨活动。
Gorham-Stout综合症罕见,病因未明,具有自发性和自限性。临床症状不典型,X线表现为溶骨性破坏,极易误诊。在病理组织学基础上,需结合临床表现及影象学资料,并排除其他骨质吸收疾病方可确诊。本例患者口服第三代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临床症状缓解。该类药物是否能有效的防止骨溶解的进程还待进一步观察和论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