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门前正中混合痔是指发生于肛管前位的大面积混合痔,其外痔部分多为结缔组织外痔,是痔病中的特殊类型,痔块基底部面积大,呈半环状分布于肛门缘,治疗难度较大。由于生理解剖上的不同,女性病变常较男性多见。此类混合痔在使用常规的外剥内扎法治疗时,混合痔难以切除干净,术后极易出现局部水肿形成赘皮外痔,给予修剪后,仍易再次出现局部水肿,出现疼痛剧烈,伤口难以愈合。
如将痔块全部切除,则术后易出现肛管皮肤缺损、肛门狭窄等并发症。我科自2008年7月到2013年12月采用倒“v"切口剥扎一皮瓣固定术加活血通络方治疗女性肛门前正中混合痔58例,临床疗效较好。
1、 一般资料
58例病例均为女性,年龄23~65岁,平均年龄38.5岁,病程2~15年,平均8.5年。收集的58例病例均为女性肛门前正中混合痔。混合痔的诊断标准均按照2004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制定的《痔诊治暂行标准》[1]进行。
2 、治疗方法
2.1手术治疗 术前常规清洁灌肠1次,行腰椎硬膜外或腰麻麻醉成功后取左侧卧位,肛周皮肤及肛管充分消毒后铺无菌孔巾,直肠内充分消毒。予以皮钳夹住前正中混合痔的顶端部位,予以组织剪在外痔部分顶端靠近齿线处做一倒“V”形切口切开皮肤,保留倒“V”形皮瓣,皮钳提起“V”形皮瓣并游离皮瓣,沿皮下钝性潜行剥离皮下组织及静脉丛,游离至外痔基底部,游离的“V”形皮瓣备用。
沿外痔静脉丛和内括约肌之间向上将外痔组织剥离至齿线处,剪去剥离的皮下组织及静脉丛,充分暴露肌层,注意充分止血。予以大弯钳纵形钳夹内痔部分,并予以7号丝线结扎内痔部分。
根据创口性状大小、长度以及宽度修剪“V”形皮瓣,将倒“V”形切口所留皮瓣修整成带真皮下血管网的带蒂皮瓣,于齿线处不同水平面上,用3-0号可吸收线固定于倒“V”形切口原位创面上,创口边缘予以修剪平整,创口边缘可根据情况予以缝合或不缝合便于引流。予凡士林纱布盖于创面上,塔形方纱加压包扎固定术毕。
2.2 中药治疗 术后第二天给予中药坐浴,每日中药坐浴2 次,直至伤口愈合。活血通络方药组成:桂枝60g、赤芍60g、黄芪60g、苏木100g、鸡血藤100g、乳香60g、没药60g、川芎100g、威灵仙100g、大黄60g等加减。煎煮及坐浴方法:上方用清水5000 ml浸泡,待20分钟后用中火煎煮,煮沸20分钟左右去渣,将药水置于特制坐浴盆内,待水温约40"C时给患者坐浴15到20分钟,坐浴时嘱患者缓缓做提肛运动5~8次,每日坐浴2次,均为术后第二天开始坐浴。
3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 拟定标准,治愈:症状消失,痔体消失;好转:症状改善,痔体缩小;未愈:症状、均无变化。
3.2 结果 56例痊愈,2例好转,治愈率96.5%,有效率100%。愈合时间12-18天,平均15天,出院后经1年内门诊行肛门部专科检查及电话随访无复发,无肛门失禁、肛门狭窄、肛门缺损、粘膜外翻等并发症,肛门功能正常。
4 、讨论
混合痔一直是肛肠科难治性疾病之一,传统的外剥内扎术对肛缘及肛管皮肤的保护不够,手术不当易造成肛门狭窄、肛管缺损、粘膜外翻、肠液外溢等后遗症[3]。使用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女性肛门前正中混合痔时,时常在切除肛门部分痔组织后,原有肛门部的血液、淋巴循环通道被阻断,肛门局部解剖结构及压力发生改变,肛门局部微循环发生障碍,肛门局部的血管组织渗透压常常增加。
所以很容易出现术后肛门水肿、肛门伤口剧痛。并且女性解剖的不同,女性肛门前方血液循环较差,外加肛门局部组织较疏松,术后淋巴及静脉的回流重建较女性较困难,亦会导致术后肛门伤口水肿的发生。由于女性生理解剖的特殊性,尿道口、阴道口与肛门毗邻,肛门前正中部位的混合痔在行常规外剥内扎术后,尿液及阴道分泌物易浸湿伤口,极易引起肛门局部伤口的感染,加重术后伤口的水肿。
因而女性患者肛门前侧水肿是肛肠外科目前较难解决的术后问题。
我们自2008年使用倒“v”切口剥扎一皮瓣固定术治疗女性前正中混合痔,是在传统混合痔外剥内扎手术基础上进行改良,外痔部分行倒“v”形切口,剥离“v”形皮瓣,剥离至齿线处,内痔部分予以7号丝线结扎,根据创口性状大小、长度以及宽度修剪并获取“v”形皮瓣,使倒“v”切口保留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原位固定,弥补了外剥内扎术的不足。
同时避免了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出现的愈后挛缩、疤痕或皮瓣水肿外形欠佳的缺点,很好解决了外痔的存在,加速了创面的愈合。故术后患者疼痛轻,出血少,水肿发生少,伤口愈合时间短,肛缘遗留赘皮少。由于此手术保留了足够多的正常皮肤,故术后肛门外观平整,弹性好,避免了肛门皮肤缺损及肛门狭窄的发生。
而传统的外剥内扎术为了力争做到一次性切除,必然将外切口做大,容易损伤肛管皮肤,故出血多,疼痛重,并且极易造成肛裂、肛管狭窄甚至肛管皮肤缺损。如切口太小,残留外痔太多,并发水肿、疼痛,就达不到治愈的目的。
根据临床观察,术中、术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倒“v”皮瓣与齿状线的缝合不能有张力,如张力大术后大便后缝合线形成切割作用,使得皮瓣固定不牢固,形成皮瓣外翻。
(2)留取的倒“v”行皮瓣亦不能太长、太宽,过长、过宽术后会形成多余皮赘,影响肛门外观平整。
(3)皮瓣边缘缝合线不能太紧,一般以皮瓣与创口正常皮肤靠拢则可,太紧则易出现缺血坏死,大便时伤口裂开。
(5)术后宜6~7天拆线,拆线前先解大便,拆线次日再解大便,防止过早大便致使伤口撕裂或皮瓣固定不牢固。
我科自拟活血通络方术后坐浴,通过中药借助热力的作用,刺激肛门局部皮肤,皮下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和淋巴循环,改善肛门部的微循环。还可以消肿散瘀、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消炎止痛,从而加速创口愈合。
方中桂枝活血通络止痛、助阳化气行水;赤芍行瘀、止痛、凉血、消肿。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芍药甙具有较好的解痉、镇痛、镇静、抗菌、解热作用,芍药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此外还能抑制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乳香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消痈,去腐生肌;没药活血止痛,消肿生肌。本品功效主治与乳香相似,但没药偏于散血化瘀,治疮疡溃后久不收口以及一切瘀滞诸证,常与乳香相须为用效果甚佳。
苏木活血疗伤,祛瘀通经;黄芪益气升阳,利水消肿,托疮生肌;鸡血藤养血祛风,通经活络;灵仙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涎,散癣积;大黄活血消炎;而黄芪、川芎、威灵仙、鸡血藤、大黄等合用则益气活血养血、清利湿热,行血中之气;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消肿止痛之功。中药坐浴使药物直达病所,显效快,疗效明显。另外,温热效应可使气血循环加快,疼痛缓解,术后肛门部水肿、坠胀疼痛等问题便迎刃而解。
坐浴的“热”本身就能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组织充血水肿,降低痛觉的神经兴奋性,使肛门处肌肉和韧带组织松弛,从而减轻疼痛,促进创面愈合。中药恒温热坐浴更是发挥“热”和“药”的协同作用,热助药力,直达病灶,而且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活血通络方中药坐浴药液注意事项:
坐浴的药液必须严格掌握好温度,坐浴时药液应加温至蒸气上冲,但不可过热,避免烫伤皮肤、黏膜,也不可太冷,以免产生不良刺激。先行蒸气薰蒸局部,待药液温度至设定温度约40℃时坐入其内,并嘱患者做提肛运动。老人体弱者或糖尿病患者坐浴时,更应随时询问病人感觉,掌握药液温度,避免烫伤。
坐浴时间15~20 min,时间不可太长,避免引起身体虚脱和伤口大出血,必要时可准备好温开水在坐浴时徐徐饮之。冬季坐浴时,应注意保暖,夏季要通风,以保证用药后的安全。
我科采用倒“v"切口剥扎一皮瓣固定术加活血通络方治疗女性肛门前正中混合痔,并术后第一天即开始活血通络方坐浴,充分利用中药消肿散瘀、清热解毒、祛腐生肌、消炎止痛的作用,减少切口水肿、疼痛、术后赘皮残留、肛门狭窄等并发症,降低痔的复发率,且肛门外观平整,提高了手术质量,临床效果较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