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方案
目的是增加下肢的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增加肌肉力量,增加关节活动度,防止髋关节脱位及假体松动。
1、末后2d卧位锻炼(双下肢呈15°外展位)
(1)双踝部锻炼:做双踝关节的极度背伸和跖屈活动,术后即可开始,每日3次,每次5~10min,有精力可随时随刻活动。此外还可做踝关节的内外翻活动。这些活动均可加强小腿肌肉的活动,以促进小腿深静脉的回流,避免血栓形成。
(2)双膝部及大腿的锻炼:首先是锻炼股四头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每日3组,10 - 20次/组,每次收缩维持5~10s.放松5-10s.其次臀肌等长收缩训练及主动屈膝,逐渐增加屈曲度数,以达到被动屈髋的目的。在前两项训练的基础上,训练患侧下肢做主动直腿抬高动作,收缩大腿肌肉,每日 3次,每次10min。刚开始可能无法抬起,但每天坚持直至患肢可离床抬起,维持10s,反复锻炼,髋关节抬高不宜超过45°。为下地行走做必要的准备。
术后2~3d病人要慢慢在床上坐起,摇床30°~45°,起到被动屈髋的作用。
2、术后3~4d
(1)卧位介助下将患侧下肢垂放在床边,可能下肢肿胀,有憋痛感。此时将下肢抬到床上,恢复原位位置,反复数次,以达到让患肢适应恢复下地站立前的准备。
(2)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第3天可坐床边,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小腿下垂,髋关节外展、屈曲<45°,如无头晕等反应可在有人陪护下扶助行器站立,以适应体位变化。避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摔倒,如无不适反应可在有人陪护下开始应用助行器部分负重行走训练。
(3)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可视体力恢复情况,可于术后3-4d扶助行器下地站立训练,如条件许可行部分负重行走训练。在床上锻炼下肢,屈髋伸髋活动。
(4)站立时还需要做髋部外展活动,以锻炼外展肌力。
3、术后4天~6周
(1)继续上述训练。
(2)平衡杠内或使用助行器站立训练。若头不晕能站稳时,可做患肢屈髋动作,被动使膝部屈曲,逐渐增加活动度,但小要屈髋超过90°。然后伸髋进行闭链运动来承担部分体重。
(3)患肢助行器或双拐下地行走。先在室内短距离行走,后室外行走。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人,初始稳定性很牢固,术后即可使患髋部分负重活动。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人术后即可起床站立,助行器保护下患肢基本不负重下行走。
4、术后7~12周
(1)6周后患肢逐步负重,一般负重20%的体重,12周后基本完成了骨长入,关节稳定性增强。髋部伸肌、外展肌肌力增强训练或抗阻力训练。
(2)逐步双拐改单拐,单拐用于手术侧的对侧。
(3)开始上下楼梯时使用扶手,上楼梯时先用健侧,下楼梯时先下患侧。
(二)中期和后期的康复术后软组织和骨的充分愈合将会持续1年,康复重点在于重建达到功能性活动水平所需的力量、肌肉和心血管耐力以及关节活动度。
木后12周后,继续功能锻炼,屈髋要超过90°,逐渐达到120°或130°,伸直达O°,过伸达10°以及内外旋转活动,目标为恢复术前的髋关节的功能活动。为了使患者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工作,尤其应注意在侧卧位锻炼患肢的臀中肌力量,侧卧位做直腿抬高动作,患肢可以加沙袋以协助锻炼臀中肌。重建术腿或任何受牵连部位的肌力和肌耐力,强调增加锻炼的重复次数而非阻力,以改善肌肉耐力。改善心肺耐力如功率自行车、游泳或水中有氧运动。继续采用体位的方式牵拉以减轻屈髋挛缩。步行时逐渐改善负重、平衡和矫正步态偏差,开始或继续在健侧使用手杖。使用手杖步行时,可在不平和软的地面行走以改善平衡功能。步行时强调正确的姿势:躯干直立、垂直对线、等步长。双腿保持一个中立对称姿势;持续使用手杖直至负重受限消除,长时间步行时也应使用以减轻肌肉疲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