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一般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入路有经颅或经蝶, Guiot(1973年)报道,在其个人手术的563例垂体腺瘤中,只有28%的病人绝对适于经蝶入路,10.5%绝对适于经颅入路,其余61.5%的病人采用两种入路中的任何一种均可取得满意的效果。
近年来,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经颅手术的安全性及准确性得到很大提高,在开颅直视下,可以清晰地暴露肿瘤上极与视神经、颈内动脉及垂体柄的关系,从而有助于上述结构的保护,且能更多地切除长到鞍上的肿瘤,因此,目前这两种入路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临床上较多使用经蝶入路,当肿瘤较大向蝶鞍外生长时用经颅入路。
1、经蝶入路:经蝶入路是Schloffer在1907年首先应用于人体,1909年Cushing成功地应用经蝶垂体腺瘤入路治疗了一例肢端肥大症患者。70年代以来,随着CT、MRI等先进的影象学检查及放射免疫测定法的出现,使得垂体腺瘤特别是微腺瘤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加上手术显微镜的应用使得经蝶入路成为目前临床上切除垂体腺瘤的常规入路,包括有经唇下-鼻中膈-蝶窦、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及经筛窦-窦蝶等等几个入路,前两者较常用,后者除少数医院外,应用较少。手术不仅能对垂体腺瘤进行选择性切除,而且能保留正常垂体组织,使许多分泌性腺瘤病人术后能恢复正常内分泌功能。
优点:创伤小、切除率高、出血少、手术不需输血、术后恢复快、痛苦小、住院时间短、不影响鼻面部外观,无影响美观的忧虑。
经蝶入路的适应症:
①全部垂体微腺瘤;
②鞍内型垂体大腺瘤,或有轻度鞍上生长;
③肿瘤向蝶窦生长;
④垂体肿瘤伴有脑脊液鼻漏;垂体卒中不伴有颅内出血或珠网膜下腔出血;
⑤视交叉前固定者;
⑥病人年老体衰,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
⑦大的PRL、GH腺瘤经口服溴隐停后肿瘤缩小至鞍内者。
禁忌证为:
①垂体腺腺向鞍上扩展,形状不规则;
②瘤体大部分居于鞍上;
③蝶窦气化不良或青少年蝶窦尚未发育;
④副鼻窦及鼻腔有炎症。现在认为只要操作适当,绝大部分患者可采用经蝶术式。
2、经颅手术:经额入路是Krause在1905年首先应用于临床的,适用于较大的垂体腺瘤向鞍上、鞍外生长,并有视神经及其它神经组织受压症状者。手术目的主要是解除肿瘤组织对视神经及视交叉的压迫,以挽救病人的视力,同时解除对其他组织的压迫。对垂体功能减退症状则大多不能改善。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向及和周围神经及组织的关系,可选择经额、经颞或经翼点入路。
手术指征:
①肿瘤向鞍上生长呈哑铃状;
②肿瘤长入第三脑室,伴有脑积水及颅内压增高;
③肿瘤向鞍外生长至颅前、中及后窝者;
④有鼻及副鼻窦炎或蝶窦气化不良且无显微电钻者;
⑤放射治疗效果不满意;
⑥肿瘤内出血者,伴有颅内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术后视力及视野恢复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术前视神经受损程度,如术前已严重受损则术后恢复较差;
②视神经受压迫的时间和程度,一般一年以内效果较好,二年以上恢复很困难;
③视神经萎缩程度。
影响肿瘤全切的因素:
①肿瘤发展阶段及大小;
②肿瘤质地:绝大多数肿瘤质地较软,术中较易吸除,极少数肿瘤质地较硬,难以全切,术前长期服用溴隐停者,有部分病人肿瘤可纤维化,不易切除;
③肿瘤体积较大,侵犯硬膜者;
④垂体腺瘤并无包膜,有时肿瘤和正常垂体组织并无界线,肿瘤细胞可长入垂体组织中。
术后并发症:脑脊液鼻漏,脑膜炎,尿崩,海绵窦、颈内动脉与颅神经损伤后出现的并发症,垂体功能低下,蝶窦及鼻腔并发症,鼻中隔穿孔,下丘脑受损,视神经受损,鞍内血肿,垂体危象,癫痫,精神症状,迟发性低钠血症,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等。GH腺瘤术后可并发甲状腺危象、急性心力衰竭、卒中等。
3、内窥镜在垂体腺瘤切除中的应用:经内窥镜垂体腺瘤切除术,是近年来发展应用的一种手术方式。通过神经内窥镜,可以发现一般手术显微镜无法观测到的结构。使术者看清蝶窦全景,避免损伤周围结构。并且通过改进照明及放大设备,能提供蝶鞍及蝶鞍上区的极佳视野。更重要的是,利用内窥经可以使显微手术的范围扩大,可以看到后方和周边结构,为彻底切除肿瘤和保存垂体功能,避免神经血管损伤提供了良好前景。
这在神经外科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避免了传统的切开方法及术后鼻腔填塞,使患者更快痊愈。但内窥镜本身直径较粗,视野仍嫌狭小,变角度能力较差,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目前手术经验的积累尚不太多,治疗的患者例数也较少,还需要做不断深入的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