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e于1886年首先描述肢端肥大症
1887年Minkowski论及肢端肥大症由垂体腺排列异常引起
1900年Benda认识伴肢端肥大症的嗜酸性腺瘤并证明肿瘤是来自垂体前叶细胞的真性肿瘤
1901年Frankel等研究肢端肥大症后提出该症有垂体嫌色细胞的增生以及垂体功能的亢进
1908年Marburg认识无分泌垂体腺瘤有垂体功能低下的临床表现
1909年Cushing进一步阐明和解释了分泌性嗜酸性腺瘤引起垂体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及无功能腺瘤(嫌色细胞瘤)导致垂体功能低下之间的临床关系,并于1912年明确提出垂体高分泌与低分泌的相反症群,描述了它们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以后的几十年间,Cushing及其同道们主要研究垂体瘤的病理、临床特征以及内分泌异常,使垂体瘤的总体知识进一步扩大和丰富
直至20世纪下半叶,垂体瘤的突出问题摆到了设计有效的治疗方法上
20世纪60年代主要放在进一步完善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上
近20年来,垂体瘤的临床和研究工作有了飞速的发展,但仍有不少难题有待继续总结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