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卒中、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新发患者>150万例,现有幸存者>600万例,其中75%丧失劳动力,40%中度致残,是老年人致残和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它不仅给患者本人造成痛苦,而且给患者家庭带来不幸。每年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高到数百亿元。
预防发病显得十分重要,预防发病首先是预防危险因素,现已被确认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心脏病(房颤、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狭窄、新近大面积心肌梗死)、吸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无病症颈动脉狭窄、糖尿病、父母卒中史、尚未完全确认的危险因素是:高脂血症、肥胖或超重、口服避孕药、饮酒、饮食因素、季节、气候等,应针对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并长期有效坚持,大部分卒中是可以预防的。 1、高血压与卒中的关系
大多数卒中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大量证据证明长期精神焦虑、紧张、摄入过量食盐、某些遗传因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均是血压升高的诱因。随着现代都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在心理、工作、生活上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我国,近20年来高血压的发病率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对血管损害以及脑血管结构本身特点引起的变化。高血压可引起全身细小血管痉挛,长时间的血管痉挛,可使血管壁缺氧而发生变形,血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弹性减退。如果再加上其他因素,如高血脂、高血糖、高血粘度等因素更加速血栓的形成,还易形成微小动脉瘤。某些部位的脑血管走向较陡直,易于破裂,而发生脑出血。
2、 高血脂与卒中的关系
首先介绍什么是高血脂,高血脂又叫高血脂症,它是指人体内的脂肪代谢异常引起血液中血脂升高,或者血脂水平的变化超过了正常范围。常见的高血脂变化表现为1项获多项指标异常:
(1) 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
(2) 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升高。
(3)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异常减低。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发生变化,人群的血脂水平总体上在逐年升高。因而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约60%的人超过边缘性高血脂的标准。我国20 世纪90年代初期比20世纪80年代的人群血脂水平明显增加,尤其在北方大城市,估计30%~4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超过标准的血脂代谢异常既高血脂。10项国际前瞻性研究表明,高胆固醇血症是卒中危险因素,相对危险指数为1.31。最新研究表明,即使总胆固醇水平不高,高甘油三酯也是卒中新的独立危险因素。当体内的血脂多于身体所需要的时候,它会积聚在血管壁上,引起血管渐渐硬化和变窄,经过日积月累,淤积在血管壁上的血脂阻塞着血管,使流到脑部以及其他重要的器官的血液慢慢减少,当脑部从血液中得不到足够养分和养料时,就会很容易缺血死亡,导致卒中的产生。
3、 糖尿病与卒中的关系
专家们估计我国糖尿病高达3000万例以上,糖尿病通过多种途径损坏脑血管的管壁,表现在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两个方面促进血栓形成,慢性长期高血糖能导致微小血管基底膜增厚(指管径在100微米以下的毛细血管即微血管网),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因糖代谢障碍而出现肿胀和坏死。
长期糖尿病的病人脑血流自动调节受损,局部脑血流下降。长期慢性高血糖可使血粘稠度增高,糖尿病可使血脂代谢紊乱,使对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较好胆固醇)降低,血液中甘油三酯不能充分利用,故导致高血脂症。加速中小血管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不良作用加速大中动脉粥样硬化;高胰岛素血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脑细胞代谢紊乱、血管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等都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脑缺血缺氧及脑梗死的原因。
有部分脑梗死的病人在发病前不知道有糖尿病,而是因得了病住院检查后才发现。这类病人虽然发病时病情不重,CT发现大都是小梗死灶,部位大都在要害部位,数量不止一个,因此偏瘫较严重。糖尿病性脑梗死有这样一种倾向,既CT表现较轻而临床瘫痪较重,而且不容易恢复,容易复发。这主要是糖尿病损害微动脉,很难形成侧支循环,高血糖加重细胞死亡,加重脑血肿。
4.、年龄与卒中的关系
卒中的年龄特征很突出,无论是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尤其进入老年之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直线上升。以我国城乡的两次调查资料为例,75岁及以上年龄组发病率为65~74岁的1.4~1.6倍,为55~64岁组的3~4倍,为45~54岁的5~8倍,为33~44岁组的30多倍。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
5.、吸烟和卒中的关系
吸烟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可以是卒中危险增加2~3倍,被动吸烟也回家中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吸烟是动脉硬化斑块增厚的决定因素。吸烟数量越多危险越大,吸烟年龄越早的人,发生卒中的机会也就越多。
吸烟可以增加血凝度、血粘度,促进血小板聚集,血压升高,还能加速动脉硬化。与高血压相比,吸烟者的卒中相对危险性较小,但控制吸烟对预防卒中仍有较大价值。吸烟还可能影响到降压药的效果。戒烟2~5年后卒中的危险性才会下降。我国号称世界“烟民大国”,因此,鼓励、督促戒烟应作为减少卒中危险的管理措施之一。
6、 饮酒与卒中的关系
酗酒的人,发生卒中的可能也比一般人高出1倍。经常大量饮酒的人,可导致血压升高,高凝状态,心跳加快,心律失常及脑血流量减少。一旦脑血管破裂就会出现“出血性卒中”。过量或长期饮酒(乙醇〉60克/天),增加出血性卒中的危险早已得到公认,特别是增加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饮酒这是不饮酒者的2~4倍)。研究认为,饮酒可通过以下途径影响卒中的发生:
a) 诱发心律不齐或心跳运动异常而引起的脑栓塞。
b) 诱发高血压。
c) 增加血小板聚集作用。
d) 激活凝血系统。
e) 刺激脑血管平滑肌收缩引起脑血流量减少。而少量或中等量饮酒,最好是每日饮少量的红葡萄酒50~100毫升,有助于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及活血化淤,预防动脉硬化。
7、 肥胖和卒中的关系
肥胖的人容易患糖尿病,通常伴有血脂增高,肥胖的人身体存在大量的脂肪组织,脂肪本身也需要很多血管输入营养,心脏不得不努力工作,从而增加额外负担,可导致高血压和心衰,所以也容易发生卒中。肥胖或体重超重的人,要把控制体重作为一件大事,不要漫不经心,否则后悔晚矣。
8.、食盐与卒中关系
高盐的摄入与高血压肯定有重要的关系,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盐的摄入易诱发高血压,从而导致卒中的危险。日本与我国的卒中、高血压的分布上的差异,与居民饮食中食盐量有一定的平行关系。
近10年来有人提出钙与钾对高血压和卒中有保护作用,单纯高钠盐并不一定导致高血压,只有在低钙因素下才增加高血压、脑卒中的危险,也就是说每日饮一袋牛奶,内含250毫克钙,可以有效补充我国膳食钙的摄入量偏低的现象。每日500克蔬菜和水果,可以有效补充钾的摄入量。假如在人群中适当的注意补充钙、钾的饮食,则可以降低高血压、减少卒中的危险。
总之,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或避免卒中危险因素,可以明显减低卒中发生几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健康快乐的度过晚年生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