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上经常可以听见神经外科医师在向家属交代病情,特别是危重病情时提到颅高压,那么究竟什么是颅高压呢?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上所产生的压力,又称脑压。在侧卧位时,成人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5~15mmHg),儿童为0.5~1.0kPa(3~7.5mmHg)。
正常情况下,颅腔内容物总体“收支平衡”,如果正常颅内容物(脑组织、脑脊液、和脑血容量)的体积增加,或出现非正常内容物(如颅内占位性病变等),突破颅腔的代偿能量,就会出现“颅高压”。头痛、呕吐和视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的三主症。颅内压增高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颅内高压三联症 包括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2) 生命机能改变 人体主要生命机能,如意识、精神、呼吸、循环和体温与脑功能密切相关,颅高压时可有不同程度的改变。颅高压发展急速时生命机能改变明显,且发展迅速;慢性者可无改变,或仅有轻度改变。
(3) 神经系统受损体征:颅高压可通过弥漫性脑缺氧、脑干轴性移位、局部血管或颅神经受牵拉或挤压、脑疝直接压迫脑组织等,出现相应的神经体征。常见的有轻度展神经麻痹和复视,眼位异常,眼球稍突出,瞳孔大小不对称,阵发性视物模糊或视野缺损,腱反射不对称,病理反射阳性等。如颅高压加重出现脑疝。
(4) 内脏合并症:严重颅压高可因下丘脑和脑干功能障碍出现内脏合并症,较常见的有上消化道出血、神经源性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尿崩症、脑性钠潴留和脑性耗钠综合征等。
颅内压增高按照进程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颅内压增高,相比较而言,急性颅内压增高较慢性颅内压增高更加危险,因为急性颅内压增高更容易突破人体对颅内压的自身调节,引起脑疝。但是,慢性颅高压发展到一定程度,同样可以超越自身调节的范围,引起脑疝,甚至导致死亡。因此,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颅内压增高,都要及时处理。
最根本的处理原则是去病因治疗。在确定病因诊断的各种检查来不及进行,而病人已处于较严重的紧急状态,应先做暂时性的症状处理
(1)一般对症处理原则
1)一旦考虑为颅内压增高的病人,应住院观察治疗,密切注意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的改变。必要时做颅内压监护。
2)清醒病人给予普通饮食。频繁呕吐者应暂禁饮食,以防引起吸入性肺炎;每日给予静脉输液,其量应根据病情需要而定,注意营养情况和电解质的补充。
3)注意及时处理促使颅内压进一步增高的一些因素。如呼吸道不通畅、痰多难以咳出者,应做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道感染,减少肺炎的发生。有尿 潴留者及时导尿。大便秘结者可用开塞露肛门灌注或用缓泻剂等。
(2)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颅内压增高的非手术治疗主要是脱水降颅压治疗,包括各种脱水药物的应用、激素治疗、冬眠降温降压治疗等;另外对颅内肿瘤术前或术后的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的治疗、免疫治疗、抗感染治疗、高压氧治疗、抗癫痫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
2)手术治疗。其目的是尽可能进行病灶切除,争取手术后应能解除或至少部分解除病变对主要功能结构的压迫;对于脑积水的病人,可以采取分流脑脊液的方法达到治疗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