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退行性脊柱侧弯作为一种严重的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退行性腰椎侧弯(DLS)作为退行性脊柱侧弯的主要类型,是引起老年患者腰痛、下肢疼痛与活动受限的重要原因。 Young-Hoon KiM等即将在JNS杂志上发表一篇关于DLS的研究,该研究通过对27例DLS患者进行长达10余年的随访并分析了影响DLS进展的相关因素,最终证实了DLS 进展的五大危险因素。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杨挺
这27例退行性腰椎侧弯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4.9岁,其中男性3例、女性24例。通过对腰椎侧弯的方向、Cobb角、相邻椎体间夹角、腰椎前凸角度的大小、椎体的侧方移位、椎间盘指数、以及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等多种因素进行测量分析,并对DLS进展与这些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此外,还通过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估。
研究发现,这些患者的腰椎侧弯逐渐加重,Cobb角从最初的14° ± 5.4°发展到最终的25° ± 8.5°。而腰椎侧弯的进展与患者的L3椎间盘指数,以及侧弯顶椎椎间盘指数最初的大小有明显的相关性。有趣的是,腰椎侧弯的进展与患者L2-3椎体间夹角或L3-4椎体间夹角的最初大小均无明显相关性,但与L2-3、L3-4椎体间夹角之和最初的大小密切相关。此外,顶椎外侧最凹处偏离骶骨中垂线的距离长短(见图1)也是影响腰椎侧弯角度进展的危险因素,在27例患者中该距离的最初长度平均为36.0 ± 9.7 mm。研究还发现,髂前上棘连线与L4、L5的高低位置关系也会影响DLS的进展,髂前上棘连线与L5或L4-5椎间盘在同一水平的患者侧弯进展的角度较大(平均为31.4° ± 7.9°),而髂前上棘连线与L4在同一水平的患者侧弯进展的角度相对较小(平均为21.8° ± 6.7°)。而其他因素,诸如年龄、性别、骨质疏松、侧弯的方向、椎体移位,骨赘的突出的长度等均不是DLS进展的危险因素。
该研究证实了DLS进展的危险因素和非危险因素,有利于临床医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了解DLS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分析评估患者五大DLS危险因素,即顶椎外侧最凹处偏离骶骨中垂线的距离、L2-3与L3-4椎体间夹角之和最初的大小 、髂前上棘连线与L4、L5之间的高低位置关系、L3椎间盘指数以及侧弯顶椎椎间盘指数最初的大小,将有助于判断DLS患者的预后,并根据这一判断来决定患者是否需要早期接受手术治疗以避免DLS进展。
图1.退行性脊柱侧弯测量方法。a、b为相邻椎体的夹角, 图中加粗双箭头为顶椎外侧最凹处偏离骶骨中垂线(CSL)的距离。
图2. 以顶椎外侧壁最凹点的垂线作为参照,测量椎间盘指数,椎体外侧骨赘突出的长度以及椎体侧方移位的情况。A:侧方移位:以下位椎体为基准,通过两参照线之间距离来判断侧方移位情况。B:椎体外侧骨赘突出长度的测量:测量参照线与上下终板骨赘顶点垂线间的距离。椎体外侧骨赘突出长度= (a+b) - (c+d). C:椎间盘指数:受压一侧的椎间盘高度与另一侧椎间盘高度之比。椎间盘指数= (e+f)/(g+h).
图3.脊柱侧弯患者进展小于10°组与大于10°组之间VAS评分差异(A)以及两组间的ODI差异(B)。大于10°组在第5年以后ODI显著增加。
图4.腰椎影像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侧弯在不断进展加重并伴有生理性腰椎前凸的消失。A:该患者L2-3与L3-4椎体间夹角之和为5°,L4-5的椎间盘低于双侧髂前上棘的连线,侧弯角度为13°。B与C:患者侧弯的Cobb角从17°进展到21°。D:腰椎间盘间隙消失并伴有硬化,Cobb角为24°。
图5. A:该患者L2-3与L3-4椎体间夹角之和为7.8°,L4-5的椎间盘低于双侧髂前上棘的连线,Cobb角为10°。B与C:患者的Cobb角从16°进展到33°。D:Cobb角为38.6°并伴有生理性腰椎前凸的消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