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发病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病情历经数载,反复不愈,痛苦不堪,如有食管的长期炎症、溃疡或Barrett食管,则有癌变可能[1]。首届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脾胃病证治研究,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
1、病因多端,症状不一
食管自咽至胃,《难经集注》称为“胃之系”。赵献可《医贯》指出:“咽系柔空,下接胃本”,“柔空”二字,确切地表述了食管的解剖生理特点。导致GERD的病因多端,归纳如下:酒食填脘,胃降不及;禀赋不足,体弱胃薄;多药伤胃,升降失常;忧患嗜欲,营泣卫除;情志不畅,肝郁犯胃;形瘦胃下,下管不利;胆液逆胃,不随胃降;腹大䐃厚,久坐少动;肺失宣肃,胃气上逆;妊娠后期,胎气上逆。以上诸因,常有相兼。
反流一症,当属胃气上逆。咽中不适,主要为痰气交阻。烧心,有灼热感,以气郁化热为多。嘈杂得食即缓者属中虚,食后辄发者常由气郁于中,胃失和降或气郁化火所致。气郁可致疼痛、吞咽不利。总之,本病初起以气病为主,气机郁滞,津液敷布失常,聚而成痰,肝郁气滞日久可化热,甚则气滞血行不畅,瘀血内停。若痰、气、瘀交阻,则由噎而可致膈。
个别患者可有食管外表现,尤以咳嗽为多,此乃胃失和降,肺失宣肃,肺胃同病。
2、证分四类,据证施治
本病轻重及症状表现不一,常见者主要有4类证候,当据证而施治。
2.1 气郁证:症见嗳气频多,以此为苦,兼有胸闷,反流,舌苔薄白,脉象细弦或正常,情志不畅或烦劳紧张后症状尤著。治以理气解郁,和胃降逆。方选木香调气散、吴氏新制橘皮竹茹汤、解郁合欢汤加减。
《素问》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方中的薄荷、姜汁等正是辛散宣通气郁之品。如因心肝气郁,心神失养者,可佐甘草、小麦、大枣以甘缓养心。嗳气频多,可用和胃降逆之品,如橘皮、枳壳、刀豆壳、沉香、柿蒂、代赭石等。除汤剂外,可配用“磨饮法”,用沉香或刀豆子水磨服之,药末粉子细小,作用较好。不用沉香,亦可代以乌药、白檀香等。
2.2 痰气交阻证:症见咽中不适,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时有反流,饮食觉噎。舌苔薄白,脉小滑。症状的发作与加重,常与情绪有关。治以理气解郁,化痰散结。方选半夏厚朴汤加减。厚朴也可用花(厚朴花),并可加桔梗、枳壳、青皮或陈皮以调升降气机。如有咽干而痛,咽弓充血者,去厚朴、紫苏,配加射干、挂金灯、金果榄等清热利咽。
2.3 肝胃郁热证:症见嗳气多,反流,口干或兼口苦,大便干结。舌质红,脉小弦或细数。治以清泄肝胃,和胃降逆。方选左金丸、大黄甘草汤、济生橘皮竹茹汤等加减。口苦、反流味苦,胆热逆胃者,酌配青蒿、黄芩、海金砂等。胃热偏盛,大便干结者,配加大黄。
2.4 气滞血瘀证:病史较久,临床表现除气郁之证外,常伴见胸骨后刺痛,食少无力,舌质紫暗。治当行气化瘀。可用血府逐瘀汤、解郁合欢汤化裁,此类患者主诉症状多且杂,宜随证加减,切勿偏执一方一法。
以上四类证候,常以气郁为先导,由气郁而致郁热、痰聚、血瘀。其病变程度则以气郁为轻,血瘀为重,尚有少数患者痰瘀互见,更应辨分主次,妥为调治。
3、润宣升降,治疗要点
针对GERD的症状及食管“柔空”的生理特点,临床上当注意以下施治原则和方药的配伍,以提高治效。
3.1 润燥
尤在泾《金匮翼》曾提出“虚者润养,实者疏瀹”的治疗原则。凡阴液不足,食管失于濡润者,当用滋阴生津;营血亏虚者,并宜养血和营。如有气滞、热郁、痰阻或血瘀等,治法理气、清热、化痰、行瘀,均属疏瀹范畴。食管病经久不愈者,每多虚实兼夹,用润用燥必须妥为兼顾。
如自觉食管部位灼热而兼嘈杂,甚则吞咽有干涩不利之感、口干、舌质红者,需用润剂,据证选用麦门冬、玉竹、生地、杏仁、白蜜等品,兼血虚者配用当归、白芍、枸杞子、首乌、桑椹子之类。润剂之中,还当酌加枳壳、川朴花、橘皮等微辛理气药物,俾气机调畅,胃得和降,有利于润剂更好地发挥药效。
若证属气滞为主,自宜疏理气机,行气化痰。可于上述方中加入白芍之酸柔、芦根之甘润,俾刚中有柔,刚柔相济,润燥相合。若食管有炎症或溃疡者,加入白及、山药、藕节等品,清润而兼护膜。
3.2 升降
对食物反流患者,在辨证基础上宜取辛、苦以降之,生姜、沉香、砂蔻仁、丁香、半夏、陈皮等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辛味,黄连、厚朴等均具苦味。据证而配入,可提高治效。
对一般病例投以理气降气之剂,可渐见改善。但遇久病顽疾或反复发作者,治效尚不满意,需从升降二字推敲用药,如枳壳配桔梗,沉香配升麻,杏仁配瓜蒌,竹茹配刀豆壳,桔梗配牛膝(一般用怀牛膝,伴咽际及胸骨后隐痛者用土牛膝),木蝴蝶配柿蒂,等等,均属升降相配之剂。升中有降,降中有升,升降得宜,对本病的治疗甚为重要,能注重升降法度,配伍恰当,常可提高治疗效果。
3.3 宣通
前述理气、化痰等药均有宣通之功。此外,徐老在临床上常选加鹅管石、娑罗子、橘络、通草、急性子、威灵仙、王不留行等宣通药。鹅管石治胸膈痞满,《宣明论方》焚香透隔散中早有记载,徐老早年随朱春庐学习,治噎膈病常用鹅管石配母丁香,每见良效,谓有“扩张食管”之作用。
娑罗子行气而宽胸膈,且能宣通心脉、宣通食管,对胸骨后隐痛、刺痛,用之甚验。橘络宣通气血,善疗膈上疾患,轻清而行,久服无弊。通草入肺、胃,甘淡而凉,凉而不寒,亦是食管病具有宣通功用之辅助药。急性子,《本草纲目》载:“治噎膈,下骨鲠”,破瘀、软坚,对吞咽不利、困难者,短期用之有效。威灵仙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历来用治骨i在咽喉。王不留行行水化瘀,对食管疾患痰瘀互结者可用之。
4、汤药频服,生活调摄
治疗梅核气之半夏厚朴汤原方载:“分温服,日三夜一服”,提示GERD服用汤剂以多次频饮为宜。每日1剂,煎2次,每次药液分2~3次服,包括晚间睡前服1次。如用沉香,最好加少量冷开水在粗糙的陶器或石上磨,使磨成混悬液状,少量频服,效果较好。也可用沉香粉极少量置于舌上(或舌下)含化,使药物作用较持久。
总之,应注意恰当的服药方法。如果白昼多次服药不方便者,可配用“代茶剂”,如用橘皮3g,桔梗2g,木蝴蝶 3~5g,开水泡后加盖闷几分钟,代茶饮服。厚朴花也可泡服,每日用3~5g。如兼肝胃郁热者,加麦冬10~15g,生甘草2g。
临床许多GERD的患者病情缠绵,反复不愈,治疗棘手,个别患者对抑酸剂依赖,无法停药,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因此,除药物治疗外,生活调摄尤为重要,如进食要慢,每口的量要少,食物宜软、温,忌辛辣、油炸、肥腻、坚硬的食物,甜酸之品也要避免,以减少对食道的刺激和磨损;
戒烟、戒酒,避免减低下食管括约肌张力的食品,如巧克力、脂肪、咖啡、浓茶等;夜间睡前不进食;对体重超重的患者,尤要控制体重;加强锻炼,徐老常指导患者做腹式深呼吸,认为此法有助于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使胃气上逆的病理状态得到改善;睡眠时,将床头垫高3~5cm即可,教科书所载10~15cm似嫌太高,临床并非适宜,特别是一些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容易诱发心脑缺血而变生他变。此外,还应给予精神上的宽慰,鼓励病人保持乐观的情绪,努力做到“移情易性”,力戒躁怒、抑郁,树立治愈的信心。
5、浓煎糊剂,卧位服药
凡是食管有炎症(包括食管憩室炎)、溃疡,治疗药物力求能在食管稍稍停留,使药物对食管粘膜直接起作用。徐老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糊剂卧位服药法”。
根据病证而处方,汤药要求浓煎,头煎和第二煎各浓煎成150ml左右。每次药液中加入藕粉1~2匙。如无藕粉,可用山药粉或米粉代替。充分调匀后,文火加热,边煮边搅,煮沸而呈薄糊状半流质药,盛于碗中,置于床边。病人解衣卧床,左侧卧、平卧、右侧卧、俯卧各咽药1~2匙,余下的药可以仰卧时吞服。
服药毕,温水漱口吐出,卧于床上,稍稍翻身,半小时内不饮水,不进任何食品,若是晚间服药,按上法服完后即睡,作用尤佳。
人在直立或坐位时服药,迅即经食管而入于胃中,改为卧位服药,加上粉糊的粘性,可有利于直接作用于病所。藕有清热凉血之功,藕粉性粘,兼能护膜。若患者胸骨后隐痛、刺痛,痛位固定,证兼瘀滞者,还可在药糊中调入参三七粉每次1~1.5g,或云南白药每次0.5g。如诊断为食管憩室炎症,可按X线片上所示,卧位服药后向憩室突向的一侧睡,腰臀部稍垫高。
10~20min后转向对侧卧20min。此时抽出枕头,使头部位置低,20min后再加枕头。这样,可使药物先作用于憩室部位,再使之流出。按上述方法服药,对食管炎症、溃疡等疾患,可以提高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