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疮(简称RAU),以反复发作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害为特征,在口腔粘膜病中发病率最高,且多发于青壮年,据资料表明,男女患病率均以25-34岁年龄组最高。女性比男性多发,男性为9.53%,女性为20.82%[1]。当前的疗法可以减轻症状,促进溃疡愈合而不能防止复发[2],属祖国医学“口疮”范畴。
1、病因病机
1.1 心脾积热型
《圣济总录》指出:“口舌生疮者,心脾经郁热所致也。盖口属脾,,舌属心,心者火,脾者土,心火积热,传之脾土,二脏俱蓄热毒,不得发越,冲攻上焦,故令口舌之间生疮肿痛。”《内经》亦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舌为心之苗”。脾开窍于口,脾脉挟舌本。心脾积热为口疮最常见病机。其口疮特点为①好发于舌尖部、唇部。②口疮溃疡充血、疼痛明显,遇刺激物尤甚。③病程短,起病急。④有口干、心悸、失眠、大便干结等症状。
1.2 阴虚火旺型
《寿世保元?口舌》云:“口疮,连年不愈者,此虚火也。”或因素体阴虚,或因湿热时疫病后,或劳累过度,真阴亏损,虚火上炎熏灼于口则肌膜受伤而溃烂。其口疮特点为①口疮反复发作,此起彼伏。②口疮溃疡色淡红,表面光红,伪膜少。③舌质光红无苔④有盗汗、腰酸乏力、少寐多梦等症状。
1.3 脾气虚弱型
《丹溪心法》:“口疮服凉药不愈者,因中焦土虚,且不能食,相火冲上无制,用理中汤。人参、白术、甘草补土之虚,干姜散火之标,甚则加附子,或噙官桂亦妙。”其口疮特点为①口疮反复发作,以疲劳过度为诱因。②发病时溃疡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溃疡色呈淡红或淡白,周围无明显红晕。③舌质淡,舌边或有齿印。④无口干、口臭、便干、尿黄等火热症状。⑤如有脾虚症状如神倦乏力、纳少、便溏更能明确证型。
1.4 湿浊壅结型
《医学摘粹》“脾胃湿寒,胆火上炎,而生口疮”,清阳不升,浊蒙清道,脾失健运,邪浊积蕴,久困中州,郁蒸而上凌清窍使然。其特点为①口疮溃疡基底灰白有伪膜,较厚,周围粘膜色泽淡红或淡白。②口干不欲多饮,舌伸多涎,口中粘腻不爽,或口有淡味或甜味,有时口气呈抹布味,伴肢体困倦、懒动、纳差,甚至恶心,舌苔白腻,脉缓。
1.5 瘀血凝滞型
该型少见,口疮火热内盛,怫郁气机,令血行不畅,或火热煎熬,耗伤津液,令血液稠浊。如《重订通俗伤寒论》谓:“邪热炽盛,郁火熏蒸,血液胶凝。”其口疮特点:久溃不愈,口疮溃疡基本固定,或痊愈后复发仍在原有溃疡邻近周围,疼痛较甚,舌质有瘀点瘀斑,或唇部有瘀点瘀斑。
2、辨证要点
2.1 辨虚实
《外科正宗》曰:“口破者,有虚火、实火之分,色淡色红之别。虚火者,色淡而斑细点,甚者陷露龟纹,脉虚不渴,此因思烦太甚,多醒少睡,虚火动而发之。”《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说:“口疮实火者,色艳红,满口烂斑,甚者腮舌俱肿,脉实口干。”《寿世保元?口舌》:“口疮,连年不愈者,属虚火也。”古人虽有论述,临床上可从以下三方面辨别。
(1)问病程 凡急性发病,以前无口疮发病史,病程短者为实证。凡口疮反复发作,病程长,为慢性发病者,是虚实夹杂证或虚证。
(2)问诱发因素 凡有明确诱发因素者如药物过敏引起的口疮,口腔创伤引起的口疮为实证。
(3)观溃疡形态 凡口疮溃疡充血,溃疡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疼痛明显者为实证。凡溃疡色淡,疼痛轻微者为虚证。凡急性浅表性溃疡者为实证,凡慢性浅表性溃疡者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凡急性深层溃疡者如坏死溃疡性龈口炎,坏疽性口炎,一般为实证。凡慢性深层溃疡者如慢性粘膜创伤性溃疡,粘膜营养性溃疡,一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2.2 辨脏腑
从脏腑辨证来看,口疮与心、脾、胃、肝、肾诸脏腑密切相关。
从口疮的局部形态,周围的红肿状况,伪膜的颜色及疼痛四大特征来区分病变性质及所涉及的脏腑。
① 从局部部位辨脏腑。《证治准绳?杂病》第八册有“风热传脾,唇肿裂或茧唇”。口为脾之外窍,唇部溃疡红肿与脾有关;《外台秘要》卷二十二说:“舌主心,藏热即应舌生疮裂破唇揭赤。”舌尖部溃疡与心有关;足厥阴肝经其支脉下行颊里环绕口唇,舌边溃疡,颊粘膜溃疡与肝有关;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出挟口环唇,牙龈溃疡与胃有关。
② 特殊症状辨脏腑
口干或口甜:属脾热。《医学正传》卷五:“脾热则口干。”
口苦:属肝热。《素问?瘘论》有“肝气热,则胆泄口苦”。
口酸:属肝热。《丹溪心法》提出“肝热与口酸”的病理关系。
口中发粘,食不知味:与脾有关。《灵枢?脉度篇》“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2.3 辨性质
口疮是以口腔粘膜溃疡为特征的一种口腔粘膜病。辨别溃疡的良恶性,对于溃疡的诊断及预后具有极大意义。良性溃疡一般溃疡面积较小、较浅,此愈彼起,部位不固定,可以自愈。癌性溃疡一般为口腔粘膜慢性深层溃疡,早期癌性溃疡具有以下特点:典型的癌性溃疡呈菜花状,也可以有(1)裂沟状溃疡。多发生在舌背部,裂沟深,周围轻度浸润,表面色泽正常。(2)盘状溃疡。多见于舌腹、口底、软腭、舌腭弓,在原有的红斑基础上圆、椭圆形,边缘微突起,基底呈暗红色细绒状或一般肉芽创面,无假膜,指诊为似软橡皮样质地。(3)火山口样溃疡。多见于颊粘膜、舌背,溃疡较小而深,边缘轻度突起,基底及边缘有浸润。以上溃疡一般常在3周以上,对任何治疗无效。通过病理活检结合溃疡边缘特点或基底有早期癌细胞浸润即可诊断[3]。
3、辨治心得
3.1 实证泄火,勿忘釜底抽薪
口疮实证,大凡为心脾蕴热或脾胃湿热或肝经火热所致。治疗法则以清心泻脾泄热为主。火为阳邪,太过则耗津,灼伤肠道津液,出现便秘等症,需使用清热泻火之品与荡涤肠道之药,使腑气通畅,邪有出路。临床常使用生大黄通腑泻热,使滞浊之物不能久留胃肠道。如年高体弱者可使用瓜蒌仁、火麻仁等润肠通便之品。
3.2 实证泻火,勿忘生津
《丹溪心法》“咽喉生疮痛,多属虚火游行无制客于咽喉也”。《景岳全书》云“喉癣症,阴虚劳损之人多有此病,此实火亏虚火症也”。古人早已论述到口疮实证用药在泻火同时勿忘生津之品。如张景岳提出“口疮口苦,凡三焦内热等证,宜甘露饮”,其特点即为清心泻火之品,佐用养阴生津之品,临床上常见到一味注重苦寒泻火之品,虽能短期控制症状,但溃疡却迟迟不能愈合,在佐以生津之品后则症状可大为改善。正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3.3 湿浊壅结,治当芳香化浊健脾
此症临床常见,特点为脾阳不振,脾土之湿无阳气之濡养,清阳不升,浊蒙清道。治当芳香化湿为主,佐以健脾升阳。我科干祖望教授尤其提出芳香化浊加健脾益气之品,是治疗复发性口疮的主要法则之一。同时认为此型补药少用无流弊,芳香药多用有好处。[5]常用药有:太子参、白术、茯苓、藿香、佩兰、升麻、柴胡、鸡内金、甘草等。临床上见患者口疮溃疡无明显充血肿胀,溃疡表面伪膜较多,舌质淡舌苔白腻者,即可使用。
3.4 久病入络,参以活血
临床上有明显瘀血征候者,可使用活血化瘀治疗,但少数口疮反复发作,持续不愈,在清热或扶正的同时需参以活血之品。如《普济方》曰“人之一身不离乎血,凡病经多日疗治不愈,须当为之调血”。近年来研究认为,因微循环障碍造成局部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粘膜损伤,加之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免疫活性物质渗出,导致自身免疫反应增强而诱发口疮。临床上需仔细辨别瘀血征象,如舌底血管怒张,舌质瘀点瘀斑,长期在某一邻近部位发生溃疡,溃疡长期复发不愈等征候。或在处方的基础上参以活血化瘀之品。
3.5 重视外治,吹药需辨证
复发性口疮前人常用锡类散、珠黄散外涂溃疡处治疗。近来又出现西瓜霜喷剂,肿痛安胶囊药粉外涂溃疡处治疗。传统中医喉科十分重视外治疗法,合理地使用吹药,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加速溃疡愈合.以验方养阴生肌散为例,其药物有雄黄、石膏、青黛、薄荷、黄柏、冰片、甘草等组成,按照先矿物药,后植物药,最后纳入芳香药的制药顺序加工而成。如局部粘膜色红,为邪热较盛,可加重雄黄、薄荷、黄柏、石膏用量。若溃疡处附有较多黄白色伪膜,为湿邪较盛,可加重青黛用量或加入煅人中白、扫霜以祛腐生新。如溃疡即将愈合,可加重甘草、蒲黄用量以生肌收口。如溃疡发生在舌尖处,可加入川连清心泻火。如溃疡发生在舌边,可加入龙胆草清肝泻热。如溃疡在牙龈,可加重黄柏用量。口疮溃疡有先兆症状:如口腔干燥感,口腔粘膜某一处有毛涩感,局部有红刺点状,言语时有异物感,若不及时治疗,一夜之间就能成为溃疡点。只要及时外涂养阴生肌药于溃疡处,就能得到控制而不发病。
3.6 重视饮食调护,舒畅情志
复发性口疮的饮食调护对于口疮的发生和发作程度有很大的关系。首先要防辛辣刺激之品,如过食川菜、大蒜、姜椒等。二要防过食燥热动火之品,如酒、羊、狗肉。三防刺激生火之品,如油炸食品、花生等。四避免机械性磨擦,如鱼、虾、蟹等粗糙食物损伤粘膜。可多食用水果如梨、荸荠、芹菜、菊花脑等品。此外,工作压力过多,生活无规律,心情郁闷者,需避免过度疲劳或熬夜而伤神动火,保持心情舒畅以防郁而化火,调整好睡眠,避免失眠而引动心火,对口疮的恢复均有益处。
总之,复发性口疮,临床上实证少见,虚证多见,其次虚实夹杂证,临证时当细辨。龋齿、假牙长期磨擦而产生溃疡,大多在龋齿、假牙对应处发生。常去除龋齿等病因即愈。复发性口疮,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与人的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在治疗过程中勿忘扶正治疗,以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该病减轻症状容易,控制复发困难,故需持之以恒治疗。愈后长期调理,间断服药巩固治疗很重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