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活检作为一项有创检查项目,其历史并不长,从出现到目前刚刚半个多世纪。20世纪50年代初,丹麦的两位医师Iversen和Bran首先采用经皮肾穿刺技术,用于对肾病患者疾病的诊断,开创了肾活检病理学诊断的新时代。当然那个时候的活检技术是非常原始的,由于设备的限制,仅仅只能在X线机下隐约的判断肾脏的位置,并进行穿刺,可想而知,那时的活检效率是非常低下的,伴随的是活检的并发症很高,甚至开展了直视下肾活检,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开放式手术下获取肾组织。付出巨大代价,科学家们并不气馁,因为获得的是肾脏病的诊断以及对于发病机理认识的飞跃。
同时不气馁了还有很多领域的科学家,大家都在共同努力,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免疫学、免疫病理学和电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用于检测肾组织内沉积的各种免疫球蛋白、补体、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和其他成分(如乙型肝炎病毒抗原、Ⅲ型胶原蛋白等)的抗体的商品化,B超的发明以及发展,快速活检技术的肾穿刺技术安全性的大大提高,经皮肾穿刺技术已成为临床诊断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由此应运而生的肾活检病理学也成为现代病理学的一个新分支。
有了肾活检技术,相当于有了火眼金睛,可以通过肾活检技术了解肾脏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处于什么状态,未来又将走向何方!借用一句俗语可以“前知500年,后算500年”。肾活检病理在现代肾脏病的知识构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肾脏病诊断的基石,绝大多数肾脏疾病的诊断中需要依靠肾活检病理提供信息。同时他也是制定肾脏病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同样对于移植肾而言,移植肾活检病理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肾移植术后出现的肌酐升高、蛋白尿、血尿等临床症状,明确具体原因,进行诊断都需要借助移植肾活检。可以说借助活检病理,我们能够将临床上表现极其相似的肌酐升高、蛋白尿、血尿进行区分。就单单对于移植术后常见的排斥反应而言,通过移植肾活检可以将排斥进行细分为细胞性排斥反应、体液性排斥反应、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以及慢排,诊断细分后,相应的治疗措施才可以有针对性。除了排斥反应外,对于移植肾复发性肾小球疾病、移植后新生的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都需要移植肾病理提供依据。
在了解移植肾活检的重要性后,我们需要了解移植肾活检的时机。什么时候接受移植肾活检最为合适?很多人将移植肾活检作为迫不得已的一项措施,只有等到移植肾功能明显损伤,才考虑接受活检检查。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对于病变而言,永远是越早诊断才能尽早正确治疗,才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肾脏疾病,往往病程漫长,临床症状上常常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的很稳定,但如果你仅仅从临床表现上来看待,很容易被迷惑丧失警惕。殊不知肾脏病有时候就是表面平静,其实暗流涌动,等到惊涛骇浪出现时已经无能为力了。因此必须在出现临床症状时尽早接受活检,以期揭开现象看本质。
不但是出现临床症状是接受移植肾活检的指征,甚至于我们强调常规活检的重要性。事实上很多接受常规活检的患者发现问题,修正了诊断,改进了治疗方案,最终使得移植肾获益。
有朋友会问,一开始经验治疗,如果不行再接受活检如何呢?其实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大家都应该知道。经验治疗不是说他不准确,但是很难达到精确。经验治疗往往是差不多准确,或者准确90%,但要知道这相差的10%再和漫长的病程相结合,最终的目的地可能相差的就比较远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