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臀部的组织结构:
臀部的形态主要由下列四个因素决定:皮肤,皮下脂肪(浅筋膜)分布,臀大肌和骨性结构。
(1)、皮肤:臀部皮肤较厚,有丰富的皮脂腺和汗腺,以上部更为明显。
(2)、浅筋膜:浅筋膜很发达,为富有纤维的脂肪组织,可认为由皮下脂肪与皮下筋膜间隔组成。一般在近髂嵴处较厚,中部较薄,臀下部特别厚,当人坐位,整个躯干的重量即压在这部分的“脂肪垫”上。臀部浅筋膜上方与腰背部浅筋膜相移行,下部及外侧部续于股部的浅筋膜,内侧在骶骨后方及髂后上棘附近很薄,有的个体缺乏脂肪,长期受压时,易形成褥疮。女性皮下脂肪含量比男性多,婴儿比成人多,某些种族较多。臀部的浅筋膜对臀部的美学影响很大,一是起到了一个“筋膜罩”的作用,它的松弛和紧张对臀部的外形产生影响。二是丰厚的“筋膜罩”也使臀部外形园润,深部的肌性结构不易显现。臀部突起虽然主要来源于臀大肌肌肉的容量和腰椎脊柱前突,皮下脂肪的数量也对突起至关重要,丰富的浅筋膜才能构成饱满的园形臀部。
(3)、深筋膜(又称臀筋膜):臀部的深筋膜向上紧密附着于髂嵴,在臀大肌上缘分为两层,包绕臀大肌,,由筋膜的深面向臀大肌的肌束间发出许多小的纤维隔,分隔各个肌束,因而筋膜与肌肉结合非常牢固。在臀部外上方,臀筋膜为坚强的腱膜层,覆盖臀中肌并有该肌附着于深面;臀筋膜的下份在大转子外面与阔筋膜张肌及臀大肌浅层的腱纤维合并,构成髂胫束,臀筋膜向下延续于股部后面的阔筋膜。包裹臀大肌的筋膜作为有支撑力的结构,可容纳下方的假体放置,也可作为自体组织丰臀的锚着点。浅筋膜罩与臀筋膜在下方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臀下沟,作为臀部的下方界限,但它难以用外科方式重建。
(4)、臀部肌肉:从层次上可以分为三层,浅层的臀大肌和阔筋膜张肌,中层的臀中肌,梨状肌,闭孔内肌和股方肌,深层的臀小肌和闭孔外肌。与它们相邻的血管神经分别有:通过梨状肌上孔的臀上动静脉和臀上神经;通过梨状肌下孔的坐骨神经,股后皮神经,臀下动静脉,臀下神经,阴部内动静脉,阴部神经。臀部皮神经有臀上皮神经,臀中皮神经,臀下皮神经及髂腹下神经等。
(5)、臀部存在有三个肌筋膜室,它们的室壁界限相对固定和缺少弹性。
①臀大肌筋膜室(gluteus maximus compartment):由臀大肌和在它浅层,深层的臀部深筋膜构成,与大腿的阔筋膜相沿续。这一间隙的上方为髂嵴,外侧为髂胫束,内侧为固定于骶骨,尾骨和骶结节韧带的浅层和深层臀筋膜。
②臀中肌¸小肌筋膜室(gluteus medius-minimus compartment):上方由臀部深筋膜和阔筋膜间隙分隔,外侧为髂胫束,深面为髂骨。
③阔筋膜筋膜室(tensor fascia lata compartment):由阔筋膜和髂胫束组成。
最重要的血管神经束都位于臀中肌,臀小肌筋膜室内,对这一筋膜室内结构的认识,以及对可能发生的罕见的筋膜室综合症的救治,都是非常必要的。筋膜室内植入材料体积的增加,出血和血肿形成都可能增加筋膜室内压,超出安全范围。零星的资料表明:大于30mmHg的筋膜室内压,只要超过4~6小时就会导致肌内坏死,超过8小时就会引神经华氏变性。
2、臀大肌的应用解剖:
(1)、臀大肌大肌是人体最厚实的一块肌肉,为四方形强大的扁厚肌,是维持人体直立和后伸髋关节的重要肌,它也是构成臀部形态的重要部分。此肌有广泛的起始,内侧缘以较宽的短腱自上而下起自髂骨臀后线及其骨面,骶骨下部的后面和尾骨的背面,以及骶结节韧带和胸腰筋膜等处。肌上缘长约10.9cm,上缘中点肌层厚约1.2 cm,下缘长约12.6 cm,下缘中点肌层厚约2.4 cm, 起,止点宽约11 cm。肌纤维向外下方斜行,分为上半部3/4肌纤维束和下半部1/4肌纤维束。上半部肌纤维束越过大转子,以腱膜连续于髂胫束,致使此处的髂胫束明显增厚;下半部肌纤维束以厚腱经股二头肌与股外侧肌之间止于臀肌粗隆和股外侧肌间隔。
(2)、臀大肌的主要滋养血管为臀上动脉和臀下动脉。臀上血管神经穿出点:自髂后上棘至股骨大转子作一连线,其上,中1/3交界点,为臀上血管神经出盆点。臀上动脉出梨状肌上孔分成深,浅两支,深支在臀中肌深面分支供养臀中肌,臀小肌等;浅支在梨状肌上缘和臀中肌后缘之间浅出,在臀大肌深面分支入肌,主要供养中上部臀大肌,髂嵴后部及邻近的皮肤,并有分支与臀下动脉吻合。浅支动脉出梨状肌上孔处外径为3mm,伴行静脉1~2支,外径略粗于动脉。臀下动脉是髂内动脉前干终末支之一,出梨状肌下孔后行向外下方,发出分支至臀大肌中下部。臀下动脉穿出点的表面投影在髂嵴与坐骨结节之间垂直连线的下1/3与中1/3交点处的内侧。动脉穿出处外径为3.5mm,伴行静脉多为两条,外径粗于动脉。臀大肌受臀下神经支配,臀下神经在臀下动脉内侧出坐骨大孔,后与臀下动脉伴行,经梨状肌下孔伴行血管入肌。
(3)、臀大肌在体表的投影轮廓:上内方的臀肌与骶骨交界;内下方的臀下皱襞形成;下外侧臀部与大腿交界;中外侧臀部与髋部交界。从浅表可以清楚见到,上内方的臀肌与骶骨交界,实际上也是骶部三角V字的两条边。内下方为臀下皱襞,上端起源于臀间沟,为臀部开始从中线分离的起始处,应该是臀肌的2/3或3/4处, 此线呈45º偏离中线,终止于臀部中线或略外侧。上述两处的界限应该清晰,而后两处界限则应当平滑。如下外侧臀部与大腿过渡,而中外侧臀部与髋部移行更应自然,虽然可以有一外侧凹的存在。
3、体表特征:
(1)、臀外侧凹陷(Lateral depression):最低点为股骨大转子,上缘为臀中肌肌腹和止点,下缘为vastus lateralis的止点,后缘深部为股方肌止点和浅层为臀大肌肌腹。这一表面特征在臀部张力良好的运动员身上显现更为清晰,但一些种族如非洲和南美洲裔人并不喜欢这一凹陷,甚至有人要求填充消除它。
(2)、臀下皱襞(Infragluteal fold): 从内上到外下, 从臀间沟的下端开始,经自然的曲线弧度过渡到股后部,显示臀部内侧的张力和饱满。从后面看,臀沟不应过长,不超过大腿根部宽度的1/2。从侧面看,最好不要看到下垂状的臀下皱襞。从内部组成结构上看,这是个接近坐骨结节水平的浅沟,沟下缘为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长肌腹在坐骨结节上的起点,沟上突起由臀大肌的下缘组成,因而它的外侧不应当超出深部半腱肌和股二头肌之间的连结处。皮肤过多和浅筋膜松弛会出现臀下皱襞弧度改变,过长,过深和变形的臀下皱襞是衰老,松垂和扁平臀部的特征,而较短促的臀下皱襞弧线显现出饱满,紧张和年轻的臀部特点。
(3)、臀上窝,又称腰窝(Supragluteal fossettes , sacral dimples):在臀上位置,腰部的两侧各有一个浅窝,最低点是髂后上棘,内侧为骶棘和骶棘肌multifidus muscle,下方和外侧为臀大肌的起点,浅面为腰背筋膜。男性身上的腰窝往往变得难以识别,大概只有18%到25%的男性拥有可以辨别的腰窝,多数女性身上通常都能显现臀上窝,这与较多皮下脂肪的分布有关,过于消瘦女性不易出现。
(4)、骶部三角,或称骶部V型浅窝(Sacral triangle,V-shaped crease):从臀间沟的近端开始V型的两臂,伸向臀上窝,至于两侧相当于髂后上棘处。此臂是由臀大肌在腰背筋膜上的起点形成的,三角尖端为两侧臀边缘向中线相互接触处,相当于骶尾关节处。V形的上升高度应为整个臀间沟的1/3-1/4长度。骶部三角界限的模糊不清,可能是骶部的脂肪堆积也可能是臀部肌肉的欠饱满,如果是前者可以通过吸脂来改善,如果是后者可以用假体或脂肪填充来解决。也有将这一区域和上方相接的隐约可见的腰后三角组成“米凯利斯(Michaelis)的菱形”,指得是两个腰窝之间的那块菱形区域,菱形的上角相当于腰点的位置,即第5腰椎棘突所在处。
4、臀部美学印象:
虽然人体臀部的突起可能是进化过程中适应对人体直立和用双下肢行走的生理需要,但其形状也不可避免地赋予了人体的美学意义。
女性的骨盆比男性宽阔,宽大的臀部通常成为体现男女差别的一个重要特征。具体地说,成年女性的臀部平均宽度是39厘米,而成年男性的平均宽度仅为36厘米。
丰满的臀部是沙漏时钟体型(Hourglass figure)不可缺少的部分。不仅仅从现代社会中,还可以从古代绘画和雕塑中发现,推崇女性沙漏样体型的观念自古有之。推崇的女性体型已经长期根植于人类的头脑中,这种体型实际代表年轻,健康和生育能力强的生物学信号。
臀部的后突是构成臀部美学的重要特征。它由下列三个因素构成:
1、主要由腰骶部脊柱的前突和骨盆的倾斜角度决定。
2、臀部拥有的肌肉和皮下组织量。
3、软组织的张力程度。过伸的腰骶部脊柱前突是非洲裔种族的显著特点,在儿童期间进行强制的训练可以产生骶骨平均5º~7º的倾斜。从侧面看,可以突出地见到臀部的向后膨隆,但它并非单纯由臀部形态决定,而要与腰部和大腿的自然过度和衍接而成。腰部和大腿的脂肪堆积及组织松弛会掩盖臀部的后突程度。
臀部外观和触觉臀部组织要有较大的张力,其张力要高于女性乳房的张力。臀部是一个蕴藏个人激情和动力的部位,饱满园润和充满弹性是女性臀部的一个重要特点,不能过于消瘦,更不能以肌肉为主,或清楚显现出肌肉痕迹,如健美运动员的臀部。
臀部皮肤的质感很重要,不要过于细腻。通常情况下臀部的皮肤较厚,且富含皮脂腺和汗腺,外观上要比身体其它部位皮肤略显粗糙。
从立位后面看,两侧臀的内下缘之间及两大腿内侧之间有一近似菱形的间隙存在,透过此间隙可隐约窥视到朝向下方的部分大阴唇及开口。
5、臀部美学比例:
(1)、腰围/臀围之比值(WHR, Waist-to-hip ratio): 腰围指的是从肋缘到髂嵴间腰部最细小部位的周径。臀围指的是臀部最突起部位的周径。对成年女性来,最合乎美学要求的腰臀比是7:10,而对于男性,这个比率则是9:10。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与男性在腰臀比方面的差异存在一个相当恒定的比例,基本上不会随着社会文化的改变而改变。无论是在一个以胖为美的社会,还是一个崇尚“骨感”的社会,男性的腰总是比女性更加粗壮结实的。人类身体的这种特征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很基本的效用的。青春期前的女孩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比值接近男性,据认为这主要是在性激素作用下的脂肪分布不同所致。
(2)、臀部后突比值:臀部的后方突起程度是决定局部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从人体侧面直观,或用触诊方法,可以确定几个标记: A点 大转子 ,B点 耻骨联合前最突出的部位;C点 臀部后突最明显的一点;D点 髂前上棘;通过这几个定点分别作垂线,D点和B点两垂线应基本重合,以D点引出的垂线代表B点垂线。经过分析发现,具有漂亮臀部的女性臀部特点是:AC之间的距离应为AB之间距离的两倍,称之为臀部后突比例2:1。
6、臀部的分区和分型:
(1)、从背面看,可以将臀部及邻近部位划成8个区域:腰背区(fland units )左右各一个,骶部三角(sacral triangle)一个,臀部表面区(buttock units)左右各一,臀间下方菱形区(diamond unit)一个,大腿后侧区(thigh units)左右各一.从后侧看将臀部及邻近的区域分成8个块:1和2 是左右两侧的背腰部,3区为骶部三角,4和5是左右两侧的臀部,6区是两侧臀下之间的菱形区,7和8区是两对称的股部。
(2)、从侧面看,自腰部后面到臀下部的轮廓,应呈S形曲线分布,展现腰骶部的前凹,连接臀部饱满的后突翘起,再向下到大腿的过渡。把臀部后突的部分自上而下分成三区,中间区向后最突起点的高度应与耻骨水平平齐。
(3)、将髂外侧最突出点定为A点,大腿外侧最突出点定为B点,臀中部的外侧点为C,将上述各点连线,就形成了臀部的外侧轮廓。从背面看此轮廓,可据此将臀部的外形分为下列四种基本形态:方形,园形,A形(梨形),V形(苹果形),还有一些介于上述四种基本类型之间。从侧面看,将臀部组织有无松弛下移到臀下皱襞作为标准,分为有无臀下垂的两类。无下垂的臀部可以分为A,B和C型,A型为臀部饱满和臀下皱襞清晰,B型为臀下极部位欠饱满,C型为臀下皱襞因臀部隆起不足而显现不清。下垂臀部也根据程度不同分为A,B和C型。
(4)、根据后突比例的差异,结合有无臀上和臀下脂肪的堆积,有无臀部的松垂等因素,将臀部的形态分成五类,指导临术治疗方案的制定。I型:臀部后突良好,有足够的容量,但臀上,腰旁和臀下部位脂肪过多; II型:臀部的后突程度不足,后突比例小于2:1,但两侧的宽度过多,外观呈宽阔和相对扁平的臀部,通常由于臀上和臀下的脂肪过过多所致;III型:腰骶脊柱过于前突,使得骶骨趋于水平化,后突比例小于2:1,臀部缺少容量;IV型:呈现运动员样的体型,体重理想,缺少脂肪因而容量不够,女性趋向于类似男性臀部形态,后突比例小于2:1;V型:为一类衰老性臀部改变,以皮肤,脂肪和肌肉的萎缩和下垂为特征。
(5)、Bubuccu等人对115名随机抽取的女性(年龄17~48岁)进行人类测量学和放射检查的调查发现,臀部的脂肪变化与年龄和体重相关联。体重增加引起臀部的高度和宽度都增加,臀间沟延长,臀下皱襞缩短。如果体重不变,随年龄增长臀部的高度增加,臀间沟和臀下皱襞延长。如果体重和年龄都增加会加重臀下皱襞的droop,而单独的体重增加只增加臀部的宽度,随年龄变化增加的宽度幅度减小。皮下脂肪含量的变化以及臀部皮肤和筋膜松弛被认为与这些改变有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