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型,临床病理学上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在西方国家占成人非霍奇金淋巴瘤30%~40%,发展中国家则高达60%。该类淋巴瘤恶性程度较高,但对化疗反应好, 5年生存率可达75% -80%。经过CHOP样方案治疗,约半数的患者可以获得治愈。DLBCL在治疗后获得完全缓解(CR)并维持CR是治愈的前提,目前许多研究显示治疗后的CR与患者的总生存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淋巴瘤的预后和初次化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时间有重要关系,化疗所需周期越少,获得完全缓解的时间越长,预后越好。根据免疫组化目前将DLBCL可分为GCB型和non-GCB型两种亚型,前者预后一般比后者好,而我国的主要亚型为后者non-GCB型。
二、临床表现:和一般非霍奇金淋巴瘤一样主要表现为:
1、淋巴结肿大: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以颈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最常见,其次是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淋巴结呈进行性肿大、不对称、无压痛、质实有弹性。
2、深部淋巴结肿大:主要为肺门、纵隔、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早期可无症状,病变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出现相关症状。
3、结外表现:起源结外约占35%,主要为胃、皮肤、口咽腔、小肠和中枢神经系统,其他如鼻窦、睾丸、甲状腺等,因部位不同而有不同表现。
4、全身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常见于较晚期。
三、常规检查:全血细胞检查、生化检查、头/颈/胸/腹/盆腔CT、心脏功能、PET扫描或67扫描、LDH、β2微球蛋白、骨髓穿刺、乙型肝炎相关检测、HIV检测、腰穿、腹部B超、淋巴结活检。
典型的免疫表型:CD20+ 、CD10、bcl-6、MUM1、Ki-67、CD43、CD45+、CD3-。
分子遗传学分析检测:bcl-2、bcl-6、c-myc。
四、治疗原则:
I、II期诱导治疗:
非巨块型(<10cm):①存在不良危险因素(LDH升高、II期、年龄>60岁、PS评分≥2):R-CHOP 6-8疗程±局部放疗(IF 30-36Gy)或R-CHOP ×3疗程+局部放疗(IF 30-36Gy)②不存在不良危险因素:R-CHOP ×3疗程+局部放疗(IF 30-36Gy)或R-CHOP 6-8疗程。
巨块型(>10cm): R-CHOP 6-8疗程+局部放疗(IF 30-36Gy)(1类)。
I、II期后续治疗(放疗前评估复查所有的阳性结果):
完全缓解或CRu:完成既定的疗程后随访。
部分缓解:完成高剂量放疗(40-45 Gy)或自体干细胞移植或临床试验,治疗结束后再复查,完全缓解者随访,其它按复发治疗。
未缓解或疾病进展:大剂量治疗或临床试验。
III、IV期诱导治疗:
低/低-中危(IPI0-1): R-CHOP 6-8疗程(1类)。
中-高/高危(IPI≥2): 临床试验(首选)或R-CHOP 6-8疗程(1类)。
III、IV期后续治疗(3-4个疗程后复查所有的阳性结果)。
完全缓解或CRu:继续R-CHOP方案直到达到 6-8疗程后随访。
部分缓解:继续R-CHOP方案直到达到 6-8疗程或临床试验,后复查所有阳性结果,未缓解或进展给予一线治疗或干细胞移植或临床试验。
未缓解或疾病进展:2线治疗或干细胞移植或临床试验,对不适化疗的患者进行放疗。
推荐治疗方案:
一线治疗方案:R-CHOP(1类)、R-ECHOP(2B类)。
二线治疗方案:DHAP±R、ESHAP±R、GDP±R、ICE±R、MINE±R。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