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占位性病变包括胆囊息肉、胆囊癌、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腺瘤等相关疾病。为了提高住院床位利用率,有效利用医疗资源,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同时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LC围手术期的相关检查必须快捷而有效。在胆囊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超声是常用的影像学技术。虽然胆囊占位性病变在超声图像上有一定的特点,但对于不同的病理类型、形态上十分接近的病变,常规二维超声在其鉴别诊断上仍存在很大难度。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ultrasonography,CEUS)是近年来应用到胆囊占位性病变中的一项超声显像新技术。本文旨在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占位性病变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
一、一般资料
本组50例患者为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胆囊占位性病变患者。男性31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1.63:1,年龄22~78岁,平均47.9±12.2岁。
二、超声造影方法
使用仪器为Philips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仪,C5-1探头,频率1.0~5.0MHz,超声造影采用低机械指数脉冲反向谐波技术(Pulseinversion,PI)和能量调制技术(Powermodulation,PM),机械指数(MI)为0.05~0.07。超声造影剂为SonoVue(Bracco公司,意大利),主要成分是六氟化硫(SF6)微泡,微泡直径平均2.5μm,pH4.5~7.5。先行常规空腹超声检查,注入造影剂后,以正常胆囊壁和周边肝实质为参照,连续5min动态观察胆囊和病变的增强表现,造影结束后回放录像,观察病灶部位增强特征。
三、手术方法
胆囊占位性病变患者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常规行胆囊超声造影检查,怀疑癌变者,先行腹腔镜探查,根据探查结果选择LC或中转开腹行胆囊癌根治术。术前30min给予预防性抗生素,术后静脉滴注抗生素1次,2h下地活动,4h进流质,观察12h后出院。出院标准: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腹痛;可自行下床活动;无明显伤口渗血和疼痛;无明显恶心呕吐,可进半流食;超声检查腹部无积液等异常;体温不超过37.5℃。出院后每天电话随访,直至术后5d。
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胆囊癌中转开腹。LC手术时间14~45min。术后2h开始下地活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2~12h,平均住院时间2.96±1.33d。
50例患者术后病理结果为,3例胆囊癌,47例良性胆囊占位性病变,其中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瘤、胆囊腺肌增生症和慢性胆囊炎伴淋巴滤泡增生分别占良性病变的72.34%(34/47)、6.38%(3/47)、21.28%(10/47)和4.26%(2/47),另有2例患者同时合并有胆固醇性息肉与胆囊腺瘤。
超声造影诊断为良性病变者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46/46),对胆囊癌的诊断准确率为75%(3/4)。在对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超声造影对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瘤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3/3)、92.86%(13/14)和25%(2/8)。
讨论
在发达国家,腹腔镜胆囊切除已经可以在门诊手术室,诊所或医院的独立病房开展,我国也越来越多的采用日间手术专科病房的方式来完成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为了提高住院床位利用率,有效利用医疗资源,降低患者住院费用。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检查必须快捷而有效。虽然胆囊息肉样病变在超声图像上有一定的特点,但缺乏特异性,例如宽基底单发胆囊息肉,早期厚壁型胆囊癌,局限性胆囊腺肌增生症以及不随体位变动的胆泥沉积病等,常规二维超声在其鉴别诊断上仍存有困难。超声造影由于可实时显示病变内的血流信号,已成为快捷方便,结果准确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
本研究中,我观察到,胆囊癌超声造影常表现为:胆囊壁或腔内不均质低回声结节,动脉期病灶呈快速高增强,分布欠均匀,并可见多发不规则血管结构,病变附着处胆囊壁结构连续性差,正常结构消失。胆囊息肉超声造影常表现为:动脉期及延迟期始终与胆囊壁呈同步等增强或略高于胆囊壁。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超声造影表现为:胆囊壁局限性增厚,动脉期可见与胆囊壁同步增强,呈环状,该处胆囊壁结构连续完整。我们的结果还显示,超声造影对胆囊占位性病变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高。胆囊良性占位性病变中,胆固醇性息肉所占比例最大。超声造影对胆固醇性息肉和胆囊腺肌增生症的诊断准确率高,但对胆囊腺瘤的诊断准确率低,最常误诊为胆固醇性息肉。
综上所述,超声造影对于胆囊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可以显著缩短LC术前等待相关检查的时间,能为临床提供更多可靠诊断信息。但超声造影对区别胆囊息肉病理分型、特殊类型的胆囊息肉、胆囊腺瘤、胆囊癌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