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系统是将肝脏所分泌的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的管道结构,包括肝内、肝外胆管,胆囊及Oddi括约肌等部分。
胆道系统结构十分复杂,起源于肝内毛细胆管,其末端与胰管汇合。我们可将胆道系统看成是由小变大逐渐汇集的“河流”,源头是肝内的无数毛细胆管汇合成小叶间胆管,逐渐形成两大干流即左、右肝管。左、右肝管出肝后汇集成一条主干即肝总管,再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最终将胆汁注入十二指肠腔内。由此,我们也可以将胆总管比作“长江”主干,左右肝管是“长江”支流,十二指肠乳头为“长江入海口”,那么胆囊就是“长江”边的“洞庭湖”或“鄱阳湖”,而肝脏则是“长江”的源头。
约85%正常人胆总管末端与胰管汇合形成共同管,并受Oddi括约肌控制,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这也是胆道疾病与胰腺疾病相互关联的解剖学基础,如胆道结石可引起胰腺炎,胰腺疾病可引起胆道梗阻。
胆道系统具有分泌、储存、浓缩与输送胆汁的功能,对胆汁排放入十二指肠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约3/4的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胆管分泌的胆汁仅占总量的1/4。成人每日约分泌胆汁800-1200 ml。胆汁是重要的消化液,其主要成分有胆汁酸、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胆色素等,若这些成分比例发生变化就有形成胆结石的可能。胆汁能与食物中脂肪结合后形成能溶于水的脂肪微粒,并刺激胰液分泌和激活其中的消化酶,以利于脂肪、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吸收;胆汁能刺激肠道蠕动和中和胃酸,胆汁中胆盐还可抑制肠道内致病菌的生长繁殖。
胆汁的分泌和排放受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的激素调节,肝细胞及胆管分泌的胆汁大部分储存在胆囊中,当食物达十二指肠胆囊就会收缩,同时控制“长江口”的Oddi括约肌松弛,以利于胆汁排出。若“长江主干”胆汁排放受阻,必然影响位于“长江上游”的肝脏,引起肝功能变化,出现黄疸,严重者导致胆汁性肝硬化,若合并胆道感染就会引起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这些情况均需要外科手术方能治愈。
胆囊是一囊性器官,仅由胆囊管与胆总管相连通。胆囊作为“长江”边的“洞庭湖”,起着调节“长江水位”和“抗旱排涝”作用,即当所进食物需要胆汁帮助消化时,胆囊便收缩排出胆汁,而在空腹时多余的胆汁便会在胆囊中储存和浓缩。胆囊内的胆汁成分浓度往往很高,若浓度过高或胆囊内胆汁不能及时排空或更换就可能形成胆囊结石,而形成后的结石又会反过来影响胆囊功能。因此胆囊功能、胆囊结石以及胆囊内胆汁成分的变化互为因果,而胆囊的特殊结构和胆囊内胆汁成分的高浓度是造成胆囊结石难以用口服药物溶解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