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在恶性肿瘤的死因中占首位,早期不典型肺癌与良性病变的鉴别一直是影像学中的难点。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可以准确显示病灶本身情况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解剖关系,可精准确定进针部位、角度及深度,有很高的诊断正确率及安全系数。病理诊断对当今肺癌的治疗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肺癌诊断唯一可信的金标准。据文献报道,该方法诊断准确率为74%~99%[1~3]。说明此技术对肺部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较高,尤其对纤维支气管镜和痰细胞学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病例,具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为临床诊断肺癌的一种重要辅助诊断手段。
为提高肺穿刺活检的准确率,减少并发症,我们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严格掌握适应证与禁忌证,血管性病变、凝血障碍性病变、严重肺气肿、肺纤维化、肺动脉高压、穿刺行经有肺大泡或肺囊肿、严重恶病质不能配合均为肺穿刺活检术的禁忌证。②穿刺前查出、凝血时间和血小板计数,紧张或咳嗽者术前给予镇静或止咳药,积极与患者沟通,消除其恐惧心理并积极配合操作者。③选择适当体位使患者比较舒适,便于固定且有利于穿刺,缩短手术时间。④对病人进行呼吸训练,在定位扫描检查时嘱病人平稳呼吸屏气;穿刺过程中病人应尽可能在同幅度的平稳呼吸状态下屏气,避免呼吸运动对胸膜造成损害以及小结节定位偏差。⑤选择病变贴近胸壁或最近的层面,兼顾避开肋骨、肩胛骨或其它重要器官。裘敏剑等[4]发现并发症的发生与穿刺针所经肺组织的深度呈正相关,当穿刺针所经肺组织的深度超过2cm时,并发症的发生率超过50%。⑥穿刺针大小以18G较为适宜。针过粗,对肺组织损伤重,易出现并发症;针过细则组织标本过少,影响病理诊断。⑦避免穿刺到肿块病变的坏死区,应在病灶边缘取材,特别是增强后组织强化明显的区域,病变合并肺不张时,应将二者区分开。⑧穿刺标本及时用10%的甲醛固定并及时送病检。
采用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的并发症最常见的是气胸和肺出血,文献报道气胸发生率为10%~30%[5],但需临床做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仅占1.6%~14.3%[6]。本组气胸有5例,发生率为20.8%,均为少量气胸,无需胸腔闭式引流。一般而言,结节病灶越小,离胸壁越远,定位越困难,穿刺针越粗,越易造成气胸;从病灶大部紧贴胸壁的地方进针几乎不会发生气胸。操作者经验不足时应尽量采取垂直进针法,术后穿刺点朝下的限制性体位有助于防止气胸。
肺出血绝大多数很轻微,仅表现为穿刺后CT扫描肺窗示沿针道分布或病灶边缘少许淡薄斑片状或云絮状阴影,可观察。本组2例出现咳血症状,1例为穿刺后咳血丝痰,未作处理,观察后自愈;另1例因病灶接近右下肺门,切割后即出现咳鲜血,立即注射止血剂后症状缓解,观察2h后自愈。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出现大咯血、皮下气肿、针道肿瘤种植、纵隔气肿、空气栓塞等并发症均少见,多数文献资料亦认为不会发生肺癌播散或种植转移[7]。
总之,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微创、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操作简便,费用低廉,并发症少,能为大多数患者接受,对于肺内病灶的临床定性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及预后有极大的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