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钙、锻炼、食疗、采用偏方……,随着孩子一岁岁长大,眼见自家孩子仍然比同龄人矮一大截,很多家长会越来越急,于是用尽各种方法想帮助孩子身高“蹿一蹿”。然而,临床调查发现,还是有很多青少年儿童的身高不随人意。
其实,很多孩子在出生时就有身材矮小现象,被称为‘小于胎龄儿’,如果没有早发现早治疗,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终身的身高。因此,“小于胎龄儿”的家长应特别关注孩子身高发育,摒弃“孩子发育晚,等到青春期还能长”的侥幸心态,一旦发现孩子身高增长缓慢,及早带孩子就医。
小于胎龄儿,当心矮身材
甜甜今年10岁了,对爸爸妈妈来说,甜甜可真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宝贝女儿。原来,甜甜虽说是足月产,可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她就比其他新生儿瘦小,体重只有4.5斤,身长大约42厘米。为此,甜甜还不得不在暖箱里住了半个月才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瘦小的甜甜虽说身体比别的孩子要弱,但在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下,总算平平安安地长大了,唯一不足的是小姑娘始终比同龄孩子矮一大截。原本以为孩子稍大一点会“见风长”,可谁知孩子现在已经上四年级了,个头始终比同龄孩子矮不少。甜甜妈妈开始急了:“我跟她爸爸身高都不矮啊,她怎么个头这么小呢?”。听同事介绍孩子矮身材经过治疗可以长高,甜甜妈如获至宝,赶紧带着孩子来求医。
医生为甜甜做了详细的检查,结合甜甜妈对女儿成长的介绍,判定甜甜不长个的祸根在母亲子宫内就埋下了,由于宫内发育不好,孩子生下来就是个“小于胎龄儿”。据妈妈回忆,甜甜出生后一直就是比同龄孩子矮一大截,似乎没见她短时间内长高很多的现象。也就是说甜甜没有出现大多数“小于胎龄儿”在出生后到2岁之间的生长追赶现象。医生告诉甜甜妈,如果在孩子早点就进行相应的治疗,现在也许就不会为身高烦恼了,现在孩子已经10岁了,治疗的效果要打折扣了。
“小于胎龄儿”即明明是足月诞生,可是一出生身高和体重就比标准低,其出生体重多低于2500g。。虽然目前科学界关于“小于胎龄儿”的概念已修订为出生体重和/或身长低于正常值第3百分位或低于同胎龄正常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但绝大多数还是沿用以前的标准,即指出生体重低于正常值的第10百分位数或低于同胎龄正常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国外报道“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为5% ,我国为5% ~15% 。“小于胎龄儿”的宝宝出生后,如喂养得当,不生或少生病,生活规律,精神愉快,不少孩子会在生后两个月开始出现生长追赶,到6个月时生长追赶最为明显,能赶上正常儿童身高的占85%~90%,到2岁时大部分能够赶上正常儿童身高。但有10%~15%的儿童2~3岁后仍赶不上,这些孩子一生的身高可能都无法赶上其他同龄儿。其中多数患儿至成年后身高仍处于正常平均身高减去2 个标准差以下,即属于身材矮小。据统计在成年人身材矮小中,约20%是“小于胎龄儿”导致的,由于“小于胎龄儿”发生几率较高,“小于胎龄儿”已成为导致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身材矮小的一个重要病因。近年来,“小于胎龄儿”儿生后的生长发育滞后问题受到学者高度重视。
2岁身高 “不及格”要就医
孩子出生是“小于胎龄儿”的爸爸妈妈应该特别关注孩子的身高变化。要知道“小于胎龄儿”从出生到两岁期间的身高增长就像是一场短跑比赛,两岁时的标准身高就是道“及格线”。能追上这条线就说明孩子过了这道坎,生长能力没问题,反之就说明孩子可能存在生长障碍。
一般2岁时还不能出现充分追赶的“小于胎龄儿”如果不治疗,以后与同龄人身高的差距将有可能越拉越大,而3岁以上仍出现无生长追赶的“小于胎龄儿”,则很难再获得生长追赶。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少数小于胎龄儿在出生后不能出现充分追赶生长呢?原因虽然尚未明确,但有研究发现,青春前期身材矮小的小于胎龄儿,有50 % ~ 60%患儿生长激素分泌异常或对精氨酸刺激试验的反应不正常,血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显着下降。有的小于胎龄儿虽然生长激素分泌正常,但对组织对生长激素的敏感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异常所致。此外,临床上不出现生长追赶的“小于胎龄儿”多见于严重早产和重度生长迟缓。
大量研究表明, 矮身材开始治疗时的年龄越小,身高越矮,体质量越轻, 最终身高增长越多。美国FDA于2001年7月正式批准基因重组生长激素可长期应用于治疗2岁未出现追赶生长的“小于胎龄儿”。 其目的是:在儿童早期诱导生长追赶现象的发生;在儿童后期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成年后的身高,使其达到正常成人的身高水平。生长激素治疗“小于胎龄儿”目前已得到了较广泛地使用,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参照目前我国2岁儿童的身高标准,男孩平均身高为88.5厘米,女孩为87.2厘米。如果孩子足月出生时体重低于2.5公斤,两岁时男孩身高低于81.6厘米,女孩身高低于80.5厘米,家长就应带孩子尽早就医,一经确诊,即可开始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