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躯体上的完好状态指躯体结构、功能和代谢的正常,采用当今的科技手段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精神上的完好状态指人的情绪、心理、学习、记忆及思维等处于正常状态,表现为精神饱满、乐观向上、愉快地从事工作和学习,能应对紧急的事件,处理复杂的问题。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指人的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相吻合,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社会中承担合适的角色。它强调健康不单是躯体上没有疾病,而且在精神上、社会功能上必须完好。同时,这个定义也隐含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也就是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世界卫生组织上述关于健康的定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目前已受到广泛的认可。
疾病(disease)
目前一般认为,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homeostasis)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躯体、精神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被破坏,机体进入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环境或社会不相适应的状态。
病因学(Etiology)
病因学主要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cause )
病因是指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如乙肝病毒引起乙型肝炎。
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一般可分为以下七大类:
1、生物性因素(biological factors)
生物性因素主要指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全世界每年死亡的人约1/3因感染性疾病。(举例:SARS病毒引起非典、北京市23人食用福寿螺感染广州管圆线虫病等)这类病因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其致病性取决于病原体侵入的数量、毒力及侵袭力(invasiveness),亦与机体本身的防御及抵抗力大小有关。
致病的特点:
(1)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
(2)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才引起疾病
(3)两者都可发生改变
(4)条件对其致病有很大影响
2、理化因素(physical and chemical factors)
高温(或寒冷)、高压(或突然减压)、电流、辐射、机械力、噪声、强酸、强碱及毒物等。例如一氧化碳中毒,酒精性肝硬化等。目前潜在中毒日益增多,如装修、食品添加剂。
致病特点:
(1)大都无明显的器官选择性。
(2)一般只起始动作用。
(3)潜伏期一般较短或无。
3、营养性因素(nutritional factors)
指各类必须物质或营养物质等的缺乏或过多。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依靠许多必需物质如水、各种营养素、某些微量元素等来维持。这些物质的缺乏或过多都会导致疾病,严重时甚至引起死亡。
4、遗传因素(genetic factors)
遗传性因素指染色体畸变或基因突变等遗传物质缺陷。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 ―基因结构发生改变,使得蛋白质表达、结构、功能发生变化而致病。如凝血因子Ⅷ的突变或缺失导致甲型血友病。
染色体畸变(chromosomal aberration)―指因染色体数目的异常或结构的改变而致病。
5、先天性因素(congenital factors)
指在妊娠期能损害胎儿发育的有害因素,这些因素导致各种畸形和发育缺陷,如唇裂、腭裂、无脑儿等。有些先天性因素是基因突变,也属于遗传性因素。但大多数先天性因素是获得性的,如风疹病毒的感染,致畸药物的使用等。
6、免疫因素(immunological factors)
免疫反应过强、免疫缺陷或自身免疫反应等免疫因素均可对机体造成影响。
过敏反应(anaphylactic reaction):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如对青霉素等的过敏。
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对自身抗原发生反应并引起自身组织损害造成的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se):因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缺陷所引起的疾病。如艾滋病,机体免疫功能全面崩溃,常因并发感染而死亡。
7、社会心理因素(social andpsychological factors)
指紧张的工作,不良人际关系,恐惧、焦虑及愤怒等不良情绪反应。它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防治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不是一个单纯生物学的概念。人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复杂的社会联系,经常会碰到社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防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疾病发生的条件(condition)
条件是指能影响(促进或减缓)疾病发生的某种机体状态或自然环境。
例如:
①营养不良、过度劳累→抵抗力↓→结核菌入侵→结核病
在这里,营养不良及过度劳累是条件,而结核菌是病因。
②婴幼儿→呼吸道防御功能不全→病原微生物感染→呼吸道传染病
在这里,呼吸道防御功能低下是条件,病原体是病因。
此外,还有两个与条件相关的名词:诱因和危险因素。
诱因(precipitatingfactors)―加强病因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
例如:感染、过多过快输液、情绪激动→诱发心力衰竭
危险因素(riskfactors)―分不清是原因还是条件时称之。
例如:高血脂症、高血压、抽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
(一)稳态的失衡与调节(imbalance andregulation of homeostasis)
正常状态下,机体通过神经、体液的精细调节,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互相协调,机体与自然及社会环境亦保持适应关系,这种状态称为稳态(homeostasis)。疾病发生时,稳态调节的某一方面首先发生紊乱,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机体通过反馈调节(特别是负反馈调节)在病理状态下建立新的平衡。各种新平衡的建立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发挥某些代偿作用,同时也形成了各种疾病不同的病理特点。
(二)损伤与抗损伤(Damage and anti-damage)
损伤与抗损伤也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它贯穿疾病始终,其双方力量对比决定了疾病的发展方向和预后。
对各种损伤做出抗损伤反应是生物机体的重要特征,也是生物机体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即具备这种特征,如阿米巴原虫遇到有害刺激时,可伸出伪足进行逃避。当生物进化至哺乳动物及人类,机体各器官系统已具备精细的功能分化,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协调机体对损伤的反应,抗损伤反应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需要动员各种抗损伤机制来帮助排除病原体,抑制各种损伤因子,促进创伤修复,增强机体对损伤的抵抗力等。抗损伤反应对损伤因素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但有时也有交叉或非特异性抗损伤反应的存在。如:毒物作用时,机体可同时激活解毒、应激、抗氧化酶等反应。
(三)因果交替(alternation of causeand result)
因果交替是指原因与结果不断转化,推动疾病不断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四)局部与整体关系 (local-systemic relationship)
生物机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疾病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全身变化,或二者兼有。一方面,局部的病变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如肺结核除表现咳嗽、咯血等局部症状外,还可导致发热、盗汗、消瘦、乏力、血沉加快等全身性反应,甚至可播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再例如危险三角区长疖子(局部感染)→挤压→扩散至颅内→颅内感染、败血症。这是局部病变引起全身性变化的典型例子。另一方面,全身性疾病亦可表现为局部变化。如糖尿病患者可出现局部疖肿,尿毒症患者可表现为病理性骨折等。医务工作者应善于认清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揭示疾病复杂表现之间的因果联系,并抓住主要矛盾进行正确的处理,不能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处理方法。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1、神经机制(neural mechanism)
众所周知,生物机体的许多生命活动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完成的(特别是神经反射),而许多病因也是通过影响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而致病,称为神经机制。举例:乙型脑炎、狂犬病、有机磷农药中毒、休克。
2、体液机制(humoral mechanism)
体液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许多病因通过影响体液的质、量或其调节而致病,称为体液机制。
体液因子通常通过三种方式作用于靶细胞的受体而发挥作用,参见示意图。
3、细胞分子机制(cellular and molecularmechanism)
各种病因通过影响细胞、分子的结构、功能和代谢而致病,称为细胞、分子机制。近年来,不少学者十分重视疾病的细胞、分子机制的研究(包括基因水平、蛋白质水平的研究)。有学者甚至认为,人类所有的疾病(包括单基因病、多基因病、甚至急性损伤性疾病)都与基因的改变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但是,从细胞分子水平获得的信息还必须回到整体进行整合,才能获得对生命现象或疾病的整体认识。因此,近年来又提出了整合医学的概念。
疾病的转归(Fate of disease)
一、康复(recovery)
分为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及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完全康复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完全消失,机体的功能、代谢及形态完全恢复正常。某些感染性疾病还可使机体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所致的损伤已得到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机体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但疾病基本病理改变并未完全恢复,有些可留有后遗症(如心肌梗死后留下的疤痕)。
二、死亡(death)
死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按照传统的观点,死亡是一个过程,分为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及生物学死亡期。这样不利于准确认定死亡的时间。现在,学术界倾向于把死亡看成一个事件,以脑死亡作为该事件的标志。
脑死亡 (brain death)
(1)概念:
全脑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及机体做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2)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①不可逆性昏迷(coma),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②脑干神经反射(brain-stem reflexes)消失;
③自主呼吸停止(apnea),需不停的人工呼吸;
④脑电波(brain wave)消失;
⑤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以脑死亡作为死亡标志,具有下述意义:
①有利于准确判断死亡时间,节约医药资源;
②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更好的供体。
此外,必须将脑死亡与“植物状态”区别开来。
治疗
绝大多数疾病与自己不良习惯有关,因此良好饮食习惯及正确锻炼身体,可以避免很多疾病,快乐一生!
下面宣传资料值得一看并付诸行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