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33例放射性肠炎治疗小结
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经过盆腔放射性治疗后,有不少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下坠的症状,称之为“放射性肠炎”。中医临床上有许多报道,治疗效果差异很大,就其原因,可能是对“放射性肠炎”疾病在中医疾病范畴上认识的差异有关。我们在临床上,抓住本病的主要症状“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下坠”与中医“痢疾”主症的高度一致性,以“痢疾”来辨证论治,2007年3月~2009年3月共治疗33例放射性肠炎,取得良好的疗效。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郭晓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直肠癌29例,卵巢癌2例,子宫癌2例。男14例,女19例。接受盆腔放疗:15MeVX线,50Gy/20~25次,连续28~32d。
1.2诊断标准
卫生部医政司主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1)有盆腔放疗史;(2)肠道症状:黏液血便、里急后重、腹痛下坠;(3)直肠指诊:直肠前壁组织僵硬,或伴有不同程度的直肠狭窄,指套染血;(4)纤维肠镜或直肠镜检查:直肠黏膜充血水肿、质脆、有点状或片状出血,或有组织坏死征象。
1.3疗效评定
治愈:症状消失4周以上,大便正常,潜血阴性,直肠指诊未见黏液、血迹,直肠镜检恢复正常或仅有肠黏膜纹理不清;
好转:临床症状好转或症状消失后反复,肉眼血便消失,潜血阳性,直肠镜检可见肠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有少量点状出血;
无效:临床症状及直肠镜检均无改善。
1.4治疗方法与疗程
1.4.1中医辨证
阴虚湿热型―阴虚痢28例,方药为:黄连、阿胶、当归、赤白芍、沙参、石斛、丹皮、地榆炭、甘草、炮姜;
脾虚湿热型―休息痢5例,方药为:葛根、党参、白术、苦参、黄连、麦芽、山楂、赤芍、陈皮、干姜、甘草。均为水煎口服。
1.4.2疗程
中药水煎内服,1个月为1个疗程。
1.4.3随访
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
2、结果
治愈27例(81.8%),好转6例(18.2%),无效0例。
3、讨论
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散为主要症状的疾病,中医内科学中共有三大类:泄泻、痢疾、霍乱。在中医临床上,除霍乱外,泄泻与痢疾这两类疾病,包含现代医学中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肠炎疾病,每遇肠道炎性疾病,在书写病案时也习惯将这类疾病归属于中医泄泻、痢疾等范畴,运用中药时往往是用现代医学的思维套用中药,结果常常不能得到满意的疗效,甚至因为中药效果不好,干脆直接运用西药,这种现象在许多中医医院内、外科或者肛肠科并不少见。
其实,中医内科学之所以要分泄泻、痢疾两个疾病,是按照中医辨病辨证分析得出,这两类疾病在病因病机上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按照中医治疗疾病的思维,首先是辨证(病),然后才是辨证论治,只是我们在学习中医时过于强调辨别证型而忽视辨证(病),甚至于到目前的报道上还常常热衷于不同疾病因为证型相同而用同样的方剂治愈了。但是,我们认为中医的辨证(病)与西医的诊断一样重要,如果辨证(病)错误、就象西医诊断错误,即使侥幸治愈某个患者也是偶然的。其实中医内科学的每个疾病的章节里都有类证鉴别,这里的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病。中医内科学分别在泄泻、痢疾两个疾病中已经详细而有简要的说明了它们的主要症状和主要病机了。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为特征,脾虚湿胜是导致本证发生的重要因素;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液为主证,本病发生的原因与感受时邪(湿热、疫毒、寒湿)及饮食不节有关,气血与时邪相搏结,肠道气机阻滞,脂络受伤,气血凝滞。
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放射性肠炎的主要症状与中医痢疾的主证几乎完全相同,我们以痢疾的辨证分型,放射性肠炎有84.8%患者以阴虚湿热型为主,即为痢疾中的阴虚痢;还有约15.2%的患者与脾虚湿热型,即为痢疾中的休息痢。由于我们辨证(病)正确,分型客观,再分别以中药方剂驻车丸和理中汤合治痢散加减,因而获得了81,8%治愈率和18.2%好转率。当然我们在治疗放射性肠炎过程中发现症状越重疗效就越好,症状越轻疗效却越差,这可能与中医所说的病久缠绵、病机复杂、虚实夹杂有关吧,这也是我们以后在临床还需要不断探索的方向,或者是否结合现代医学增加肠道有益菌群能否有所突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