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正逐年增高。据统计,目前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为0.38%~10%。近年的统计数据表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人群心脑血管病仍在逐年上升,每年大约有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其中,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心病、脑栓塞、主动脉夹层、外周动脉栓塞等疾病已逐渐占据主要死因。目前对动脉硬化防治的观点,普遍认为应当防治于未病,重在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日常保健,并积极诊治已经发生的动脉硬化相关疾病。
何为动脉,何为静脉?
人体的循环系统(心血管系统)由动脉、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及静脉组成,承担着运输血液、维持全身脏器血供的作用。通俗来讲,人体内供血给心脏和大脑的血管叫中心血管,其余血管则叫外周血管。因为四肢位于人体的外周,也有人简单地把供血给四肢的血管叫外周血管。血管有动脉、静脉之分,动脉将经过肺循环氧合的含氧较高的血输送至全身,维持全身脏器的血供。脏器、组织利用过含氧血后,通过毛细血管回流入静脉之内,因此静脉的血相对含氧较少,静脉回流入心脏内,再通过肺循环,重新通过心脏泵入动脉内,重新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因为功能的不同,动脉和静脉的解剖结构、位置、走形而有所区别。动脉管壁较厚,平滑肌较发达,弹力纤维较多,管腔断面呈圆形,具有舒缩性和一定的弹性,可随心脏的收缩、血压的高低而明显的搏动。因此,通常讲的脉搏,即通过触摸前臂、足背、大腿、N窝、颈部等处波动的动脉而获得,我们也可以通过动脉搏动次数来评估心脏跳动的频率。静脉管壁薄,平滑肌和弹力纤维均较少,缺乏收缩性和弹性,管腔断面较扁。表浅的静脉可通过目视观察得到,如大隐静脉、颈静脉等。平时,通常通过静脉来输液、药物治疗等。
什么是动脉硬化?
动脉硬化,也称动脉粥样硬化,是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顾名思义,动脉粥样硬化有如下几个特点:1、发生在动脉,而不发生在静脉,这与动静脉不同的组织结构有关;2、动脉发生像“粥”一样的病变,即血管内膜上附着了一层类似于小米粥一样的物质,原有的组织结构消失、管腔狭窄,甚至闭死,导致病变血管供养组织、器官出现缺血、坏死的症状。
动脉硬化可发生于全身各个血管,从大血管到外周血管,从供养心脏的冠状动脉到供养脑、肾等器官的相应动脉。动脉硬化的发病率现正逐年增高,并且发病年龄正逐步年轻化,目前有资料表明,50到60岁的人中,有77%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60到70岁的老人中比例增至87%,而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居然达到了100%。
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很多因素有关,现在的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动脉硬化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吸烟、喝酒、高龄、肥胖、男性及绝经期后的女性、不严格控制的高血压、紧张高压力的生活节奏、糖尿病、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也被证实为导致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动脉内膜的损伤,损伤的动脉内膜激活一系列的体内炎症反应,使得富含脂质的物质在损伤内膜的部位堆积,并且逐步堆积加重,发展成为不能逆转的“粥样”斑块,从而引起管腔的狭窄。
动脉硬化有何危害?
动脉硬化形成后,会累及病变血管供养的组织、器官,出现一定的临床症状。若供养心脏的冠状动脉发生硬化,则导致常见的冠心病,会有心前区疼痛的症状。症状的严重程度与管腔的狭窄程度有关,若管径狭窄达75%以上,则可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临床发病凶险,严重的心肌梗死常常是首诊的症状。
目前,针对冠心病的治疗,目前有内科介入治疗与外科搭桥手术治疗两种方式。介入治疗即通过外周动脉输送支架至狭窄的冠状动脉处,将其撑开,恢复通畅的血流。介入治疗创伤小、风险小,且目前成功率也较高,但是介入治疗受限于病变血管的部位和数量,若病变血管难以用支架撑开,或者是病变血管较多,呈现弥漫性的病变,则支架介入治疗效果不佳。
外科搭桥治疗形象地理解为从血供好的部位向堵塞血管流向的远端搭架一根血管桥,虽然外科手术创伤较大,术后也有一定的并发症,但是外科治疗可以获得比内科介入更好的疗效,远期的血管再堵塞率也比支架植入术后更低。目前,我科已常规开展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即搭桥手术),手术成功率已达国际水准,并能成功救治心梗后的室间隔穿孔等危急重症。
若动脉硬化发生在大血管,即主动脉上,长此以往,动脉硬化部位发生溃疡,甚至撕裂,可造成主动脉夹层这一危急重症。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动脉内血流大量分流入被撕裂的内膜破口,导致主动脉出现明显的真假两腔,假腔内径增大导致真腔血流明显减少,进一步导致全身脏器出现供血不足的现象,严重者主动脉进一步撕裂可致动脉破裂。一旦血管破裂或濒临破裂,病情万分危急,只能急诊手术治疗。然而主动脉夹层手术,又被称为心胸外科的最复杂、最困难、风险最大的手术,不仅死亡率高、成功率低,而且国内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心脏中心可开展此类手术。
近年来,鼓楼医院心胸外科在救治主动脉夹层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组建了一个包括外科、麻醉、体外循环灌注及术后监护在内的优秀心脏外科团队,成功为200余例主动脉夹层病人施行了外科手术,手术成功率远超国际水准。
若供养脑的血管发生动脉硬化,脱落的斑块、狭窄的管腔均可引起脑血管栓塞,进一步发展为脑缺血、脑梗死,亦是临床常见的危急病症。若供养肝脏、肾脏等脏器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则会相应的引起肝脏、肾脏等脏器的供血不足,甚至坏死。外周动脉也是如此,如常见的下肢动脉硬化引起的下肢溃疡、视网膜动脉硬化等。
怎样防治动脉硬化?
目前对动脉硬化的防治主要在于“三级预防”。首先应积极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一级预防),即良好的生活方式,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限酒、控制体重、运动锻炼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是预防动脉硬化最关键的一步,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达成的预防手段。除此之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血压、血糖,体检检测有血脂高的人群也应该积极调整饮食、必要时口服降脂药治疗。
如已患有冠心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应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其逆转(二级预防)。冠心病病人最常见的日常药物治疗,如阿司匹林、立普妥、波利维等,即是针对动脉硬化采取的抗血小板、调脂治疗手段。目前研究表明,老年动脉硬化高危人群,在没有消化道不适反应的情况下,可以日常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性抗凝;同时,立普妥等调脂药的作用也不仅仅存在于调脂,其对心血管方面的保护调理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的证实。但是,是药三分毒,在服药控制的过程中,应听取医生的建议,定期观察服药后血生化等指标,防止药物的毒性作用。
已发生并发症者(即有心脏、肾脏、脑血管等疾病的患者),应及时治疗并发症,防止其恶化,延长病人寿命(三级预防)。目前,康复保健在医疗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正进一步强化,正是得益于人们对患者疾病治疗后生活状态的重视。适当的保健理疗,运动锻炼,可以有效地恢复并发症患者的活动能力,有效地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动脉硬化的防治应重在生活方式的转变,加强健康意识,积极防治于未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