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体动脉硬化闭塞可造成肢体缺血,产生肢体发凉、麻木、苍白,疼痛等症状,导致肢体坏疽甚至危及生命。北美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中有近25%患有下肢慢性缺血。下肢缺血的治疗原则应以努力行血管重建手术和血管腔内治疗(介入治疗),恢复肢体血供为主。现将我院2005年至2008年来血管腔内治疗3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今年来我们开展了下肢动脉进化闭塞症的血管腔内治疗,共38例。男性24例,女性14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50,平均70岁。其中髂动脉闭塞18例,股浅动脉闭塞22例,N动脉闭塞8例。(25例髂动脉、股浅动脉、N动脉闭塞同时存在2处以上闭塞)。
1.2术前准备:38例病人术前均进行详细的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通过CTA或MRA检查来进一步明确病变的情况(包括血管闭塞的部位病变的长度范围等)。术前下肢动脉阶段压力测定和踝/肱比测定;术前3天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
Bid,术前6小时禁食,备好必要的导管、器材、术中用药及抢救用药。
1.3手术方法:根据病人病变的部位、有无继发血栓、对侧的血管条件的情况我们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手术入路。
1、对侧股动脉穿刺:作为常规入路,操作方便。
2、同侧股动脉穿刺:对侧下肢血管也存在狭窄或闭塞、或轻度缺血症状者;
3、局麻下解剖股动脉:适合于病人既有髂动脉闭塞又有股浅动脉或过动脉闭塞者;介入探查、球囊扩张:首先造影检查明确血管闭塞的部位范围,然后用超滑导丝、Cobra导管通过闭塞段血管,选择血管相适应的球囊进行扩张(髂动脉8~10mm、股动脉6~8mm、N动脉4~6mm)扩张后再次造影检查了解球囊扩张后血管的形态,若仍有狭窄则植入支架,造影了解支架放置情况。若支架扩张不满意,可使用球囊再次扩张。术后继续服用抵克力得250mg/d及肠溶阿司林100mg/d。
1.4结果:髂动脉18例全部获得成功,单纯扩张6例,髂动脉支架12例,效果良好。股浅动脉22例,20例获得成功,股浅动脉支架8例。N动脉以远8例,成功5例。介入探查治疗失败5例,2例为股浅动脉闭塞,3例为小腿血管。并发症其中动脉夹层形成3例,远端动脉栓塞4例,切开取栓成功。1例术中出现支架内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成功,其余全部通畅。近期成功率87%。治疗后平均踝/肱比值(ABI)提高0.56,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着12条,占30%。无严重并发症。
2、讨论
2.1介入治疗手术入路的选择:动脉硬化性血管疾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变可以多处存在。所以治疗要根据病变的范围性质、及对侧血管的条件来选择入路。
(1)对侧股动脉穿刺:适合于病变对侧病人下肢血管条件良好,血管无明显的狭窄的情况下。
(2)同侧股动脉穿刺:对侧下肢血管也存在狭窄或闭塞、或轻度缺血症状者;
(3)局麻下解剖股动脉:适合于闭塞的远端血管内存留有大量血栓,取栓后作腔内治疗;
(4)适合于病人既有髂动脉闭塞又有股浅动脉或过动脉闭塞者。
2.2下肢动脉硬化闭塞腔内治疗的适应症选择:介于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之间的病人,主要症状是间歇性跛行,这些病人常常觉得转流手术又扩大治疗之嫌,不治疗又无法解决存在的病痛。也适用于远端流出道欠佳,阻力较高,手术效果不好的病人,通过提高灌注压改善血运,而不会造成手术创伤,也可以在打开N动脉后进一步试探开通过动脉分叉及小腿动脉,可能取得比手术更好的疗效。本组一些病人CTA显示股浅动脉闭塞、N动脉闭塞、膝关节以下的小腿动脉不显影。病人小腿以下皮温低踝关节以下皮肤花斑样变濒临坏死,无法行转流手术治疗,虽然仅开通股浅动脉、N动脉,小腿动脉开通失败。但病人症状明显好转,静息痛消失、皮肤温度基本恢复正常。
2.3下肢动脉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优势:本组38例病人通过血管腔内治疗近期效果良好,有效率87%。38条肢体平均踝/肱比值(ABI)提高了0.56。并且介入探查具备微创更适合于高龄、体弱、糖尿病、心脏病人。可重复多次治疗、治疗失败或术后再发时还有手术治疗机会。并且对于远端流出道差不适合转流手术的病人,介入探查或许会创造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