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老”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与追求,而这一梦想几乎与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人的一生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它属于我们的也只有一次。要实现延年益寿抗衰老的美好理想,就必须懂得养生。养生文化也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我们的传统文化认为人的生命是“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阴阳是生命之源,精气是生命的核心。生命的基础在于精、气、神。生命与五脏有关系,与经络有关系,人的体质有差异,差异形成有原因。中医还把人的体质进行了科学的分类,还指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特点。
养生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以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深厚底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揉和了儒、道、释家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博采众家之精华,堪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对传统的养生之道的认知较多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养生不能刻意行之,要顺乎自然,法于自然。人与天合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动以养身,静以养心,睡以养神。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拨准自己的生物钟,防止毒物侵入,促进毒素排出。也就是说把养生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中,即为顺应生活的养生原则,按照自然规则统领我们的生活,实现天人合一的平衡。我们讲的天人合一,即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即“东南西北天地”之合称)之中和自然环境之内,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的养生理念是以“自然”为其核心,“自然”就是自已如此、自然而然。这段话大意就是说人必须遵循地的法规才能生存,土地依赖天象气候的变化才能生万物,天象气候则是依其道即规律而运行,而道就是那些自存的当然,即所谓自然的东西。又如《道德经》三十七章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顺其自然而不加人为,无意识、无目的,完全是一种自然过程。这是老子悟于宇宙之变化,而用于人体养生的原则。提倡人们要顺乎自然之道、适应自然之法,也就是顺应自然的养生观。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主张“知者乐,仁者寿”,并提出了著名的“君子三戒”的养生理论,在生理阶段上强调因时养生,即“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意思是说君子年轻时,血气尚未稳定,要警觉贪恋女色;壮年时,血气旺盛,要警觉争强好斗;老年时,血气渐衰,应警觉贪得无厌。孔子提出的“三戒”,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不同年龄段人性中的弱点,提醒人们警觉力戒,以善其身,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同时也明确指出了,人们应该顺应身体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来分层养生,也是一种顺应人体内环境的自然养生折射。
中华养生文化的繁荣鼎盛时期产生了众多的养生著作,其中最令世人瞩目的当属《黄帝内经》。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就提到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养生原则。又如《素问・四气调神论篇》记载:“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四时阴阳就是春夏秋冬的四时转移,是阴阳消长的变化过程。而四时阴阳的变化是促使万物“生、长、化、收、藏”的过程,世间万物都不能违背这个自然的客观规律。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又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阐明了人的生活、起居、精神活动应该怎样根据四时环境变化来调摄,这是《黄帝内经》认识到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天人相应的基础上对四时养生的论述。
如何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如何调节人身之小宇宙以适应大宇宙,那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有着极深刻的科技含义。国人是否想过,子时为什么配属鼠,丑时为什么配属牛,子时为什么和胆腑相配,卯时为什么配属大肠?现代的时间治疗学与中医的时间医学是何其的相似。人体的机能其实是随大自然在一起变化的。现代科学发现,人体血液中60多种化学元素,居然与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有明显的相关性。令人惊奇的是,地壳中的元素与人体血液中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是完全一致。人与自然密切相关,人依赖于自然界才得以生存,凡事都应顺应生物钟,这是生物钟养生的基础。简单地说,就是应该适应日节律、月节律、年节律之大环境,使日常饮食、排泄、行动坐卧与节律合拍、和谐。即所谓“未来不可先迎,遇事不可过忧,既事不可留住,听其自来,应以自然,任其自去”。
顺其自然,乃是抗衰防老、却病延年的宗旨。若违背自已的生活习惯,勉强自己去遵守那些极端的养生戒律,只能获得相反的结果。当然,我们也反对那些放纵任性的“顺乎自然者”,放纵和不足都不能达到平衡。
可谓养生亦易亦难,说它容易是指养生不应是一个要具备多高条件甚至身体有问题了才能做的事情,而是一种日常的生活态度,一般人在25岁以后身体各个器官趋于成熟就会向反方向发展,那么养生就绝对不是老年人长寿的秘笈,而应成为年轻人养护身体的一门必修课;说它难是指要想真养生,还是要有平静心态,身心齐修,但在当前时代,这种简单的事情反而变成最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人出生后直到老.于自然界、社会中、七情六欲自然产生最好什么酸、甜、苦、辣的滋味都要尝过,喜、怒、衰、乐、悲、恐、惊的情绪都要有过,但不能过分。这样经历的越多、越深,你的适应力、代偿力、耐受力、抗病力越强。犹如生过天托麻疹伤寒获得了终身的免疫是一样的道理,如此才能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真正完整的人。
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后天调养,逐渐增强体质,提高康复力、抗衰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这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和民族,都是大有好处的。人如果能够很好地养生,那么生命就可达到“天年”,否则会很快地“衰老”,达不到“长寿”的目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