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失眠治疗
21世纪中国脑卒中发病率排名世界第一,比美国高出1倍。我国第3次国民死因调查结果表明,脑卒中已经上升为中国第1位死因。脑卒中除了高致死率外,还具有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的特点,幸存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失眠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不适主诉(国内57.9%,国外56.7%),远高于普通人群的发病率(9.0%~12.9%)。失眠对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有明显影响,升高血压、增加卒中再发率,引起心理障碍,认知功能损害更严重,加重躯体症状,影响康复过程、日程生活能力。治疗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临床上大多仍以使用镇静催眠药对症处理为主。
脑卒中后新出现的失眠定义为脑卒中后失眠。脑卒中后失眠主要类型:1)入睡困难(卧床30分钟没有入睡);2)易醒、频繁觉醒(>2次/夜);3)早醒、醒后再入睡困难,总睡眠<6< font="">小时,伴有醒后头昏、乏力,日间过度睡眠,睡眠周期颠倒,以及和(或)伴有精神症状。抑郁:情绪低落
脑卒中患者失眠的原因:1)肢体痛:肢体锻炼,2)睡眠环境:环境陌生、临床病人打鼾等,3)治疗护理操作:吸痰、输液、翻身等,4)病理生理因素:夜尿增多、留置尿管刺激、腹胀、腹痛、夜间饥饿和药物因素等。
脑卒中失眠患者的特征:1)中老年居多;2)合并症多,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吞咽困难、慢性支气管炎等;3)合并用药多。
治 疗:需强化心理疏导,增进正性情感。创造舒适的睡眠条件和环境:睡前排便、减少夜间操作。正确功能锻炼,预防肢体痛。正确应用安眠药。
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中效:阿普唑仑、舒乐安定(t1/2 6 ~24 h)。长效:地西泮、硝基西泮、氯硝西泮、氟西泮(t1/2 26 ~49h)。起效慢,有抑制呼吸,次日头昏、无力。 *缩短慢波睡眠,长期应用可引起头昏、肌无力、记忆力减退,易成瘾、产生戒断症状,过量可致昏迷和呼吸抑制。非苯二氮卓类:唑吡坦、佐匹克隆:起效快、半衰期短、不影响睡眠结构、次晨宿 醉症状少、药物依赖、停药反跳少,是目前一线用药。5-HT/NE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对心血管作用小,不引起低血压,抗胆碱能作用小,老年患者易于耐受,为卒中后长期失眠者首选。褪黑素和受体激动剂:雷美尔通,阿戈美拉汀等。参与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可以改善时差变化引起的症状、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和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
药物选择:入睡困难者:半衰期短、起效快及次日晨残留作用小的思诺思或佐匹克隆,每晚1粒/半粒。早醒者:长效安眠药,氯硝西泮等。睡眠浅、易醒者:中效安眠,药阿普唑仑、舒乐安定等。合并抑郁者:首选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帕罗西汀、佐洛复等。没有抑郁者:在处理肢体痛及改善睡眠环境的同时,使用思诺思或舒乐安定。
米氮平:4-6周作用最强。通过其对5HT2受体拮抗来抗焦虑,强烈诱导睡眠。由此产生的睡眠质量要优于其他抗抑郁药所诱发的。不良反应:食欲、体重增加,前4周明显,女性多于男性,停药后可逐渐恢复正常。对心血管系统无影响。属一线用药。
雷美尔:褪黑素受体MTl和MT2激动剂,可缩短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效率、增加总睡眠时间,用于治疗以入睡困难为主诉的失眠以及昼夜节律失调性睡眠障碍。无呼吸抑制、无戒断症状。阿戈美拉汀:既是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也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具有抗抑郁和催眠双重作用,能改善抑郁障碍相关的失眠,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睡眠连续性。二者可作为不能耐受催眠药物患者以及已经发生药物依赖患者的替代治疗。
换药指征:1)推荐的治疗剂量无效;2)产生耐受性;3)不良反应严重;4)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有相互作用;5)使用超过6个月;6)高危人群(有成瘾史的患者)。
治疗疗程:1)无明确规定;2)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剂量和维持时间;3)小于4周的药物干预可选择连续治疗;4)超过4周的药物干预需重新评估,必要时变更干预方案或者根据患者睡眠改善状况适时采用间歇治疗。
终止治疗:当患者感觉能够自我控制睡眠时,可考虑逐渐停药。
结语:卒中后失眠的治疗重视程度不够;疗效评定尚缺乏统一标准;需根据个人情况个体化治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