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缄默状态为主要表现的脑损伤后综合症一例
1 病情摘要常熟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心理科赵胜军
患者,男性,36岁,已婚。患者2001年06月发生车祸至“颅内血肿”,昏迷2天经抢救后苏醒,之后出现一过性精神异常,表现阵性行为凌乱,随地大小便,持续约半个月后康复出院。患者出院后表现为特别内向孤僻,无法和同事处理好关系,和父母的交流也很少。因难于胜任工作而不断更换工作。至2008年开始患者出现明显异常,不愿意工作,很少和人说话。行为怪异,曾经两次因小的家庭争吵而离家出走,结果搞得身无分文,满身污垢,由警方送回家。患者在2010年曾住某精神病专科医院治疗,复查“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服用“文拉法辛”“奥氮平”后患者有所好转,但未恢复到正常的状态。后自行停药,症状进一步加剧,表现孤僻少语,仅仅和妻子有少量的言语交流,和其他人几乎不说话。近一年来,患者未开口说任何话,一直居家不出,在家玩电脑,打网络游戏,生活能自理,家人如果对其劝说即会表现愤怒,做出欲冲动打人的样子。家人感其精神异常以2014年1月送治我院。既往史:患者除2001年头部外伤史外,余无特殊。病前个性内向少语。入院体检无明显异常,精检:患者意识清,表现为缄默状态,整个精神检查过程中缄默不语,神态表现怡然自得,不时抖动双腿,偶尔瞥一眼医生。入院后于舒必利为主药物治疗,并给予心理干预,治疗一周患者开始说话,能和家人交流。
2 讨论
脑损伤后综合症是指脑损伤后3个月,患者仍然有头痛、头昏、癔病样发作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或精神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确切阳性体征,甚至通过CT、MRI等检查亦无明显异常发现。其发病原因究竟属器质性或是功能性,至今仍无定论。目前认为可能存在轻微颅脑器质性病变的病理基础上,再加上患者的个人素质与社会因素而促成[1],并且素质及心理因素在病因中起着主导作用[2]。本例患者原来个性比较内向,孤僻,但总体社会适应良好。在外伤后逐渐表现更加孤僻少语,难于和人交流,最终发展成为缄默不语。同时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没有影响,面部表情怡然自得,从临床表现来看类似于癔症性缄默症的表现,但纵观病史,患者无明显的心理应激因素,且病情呈渐进性发展,故还是考虑其缄默为脑损伤后综合症的表现。脑损伤后综合症一般以头痛头昏等症状为主要表现,象该患者这样以缄默状态为主要表现的并不多见,这可能和患者孤僻少语的个性特征有关。另外患者病程持续长达12年余,并且整个病程发展呈不断恶化趋势,患者的社会功能明显受损,提示如果不积极干预,脑损伤后综合症仍然会不断发展,并给患者及家庭造成严重的伤害和痛苦。
参考文献:
1.吴承远,刘玉光.临床神经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9-220.
2.沈渔.精神病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8.
单位: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 精神科
作者:赵胜军 杨忠 薛莲
邮编:215500
邮箱:zsj12270@163.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