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是糖尿病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点为病变范围广,种类多,损害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肤,发生于糖尿病的各个时期。国外有人报道,约3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皮肤损害。皮肤病变可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积极控制糖尿病,降低皮肤病的发生率,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糖尿病皮肤病变的种类较多,临床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五种类型:微血管障碍所致的皮肤病变;神经损害所致的皮肤病变;代谢障碍所致的皮肤病变;糖尿病性皮肤感染和降糖类药物的皮肤反应。目前大多数糖尿病性皮肤病变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下面谈一谈常见的皮肤病及其治疗。
血管障碍所致的皮肤病变
一、糖尿病性皮肤潮红: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患者。颜面潮红,或手、足、小腿出现边界清楚的玫瑰色红斑,常见于严重酸中毒时。部分轻型或隐性糖尿病患者也可见到面部发红,但不发热,此因皮肤血管弹性下降,组织缺氧,微血管扩张所致。积极治疗糖尿病,可以改善症状,无需特殊治疗。
二、糖尿病局部缺血:常见足底皮肤光滑,变薄变亮;毛发脱落,趾甲萎缩;足有烧灼痛,尤以夜间为甚,遇热或剧烈运动时疼痛加剧;伴间歇性跛行,小腿抬高时皮肤颜色苍白,足本动脉搏动消失;由于局部缺血时间长,可以形成缺血性溃疡,且易发生细菌感染,久之足部形成湿性或干性坏疽。除积极治疗糖尿病以外,根据具体情况,抗感染,清除坏死组织,外用药物等。配合中药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如,阳和汤,当归四逆汤等。
三、紫癜:见于老年人的下肢。紫癜一般为1-2mm的出血点,压之不退色,数目较多,聚集在足的内侧或外缘,也可见于小腿。消退后,留下暂时性色素沉着斑。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同时,选用一些止血,减低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芦丁,葡萄糖酸钙等。中药治以健脾统血,如归脾汤。
四、丹毒样红斑:发生于小腿或足部,为边界清楚的红色斑,不伴发热,血沉增快,白细胞数增多或正常。积极治疗糖尿病,无需特殊治疗。
五、糖尿病性大疱:起病突然,多在四肢出现类似烫伤的紧张性大疱,周围无炎性反应,0.5-10cm大小,壁薄透明,局部不痒不痛,2-5周痊愈,愈后不留瘢痕,这种水泡较常见。偶为血疱,愈后有瘢痕,易反复发作。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同时,对症治疗,避免继发感染。一般在大疱局部皮肤消毒后,用针抽出疱液,然后用黄连素氧化锌油外敷,再用0.02%呋喃西林液湿敷。水疱数日内干涸结痂而愈,避免用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
六、胫前色素斑:男性多见。常在双胫前出现红斑、丘疹,皮疹小,数目不等,群集或散在分布。发展缓慢,最后形成萎缩斑或色素沉着,无自觉症状。无需特殊治疗。
七、糖尿病性类脂质渐进性坏死:多见于女性,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主要见于小腿的胫前方,外踝部,也可发生于其他部位。起初为表面发亮的多发性丘疹,直径为2mm大小,边界清楚,压之不退色;渐次融合成黄色圆形或椭圆形硬性斑块,大小不等,边缘紫色,中央凹陷呈黄色,表皮发亮,触之较硬。晚期病损的表面可有鳞屑,甚至中央萎缩。皮损常为一个或数个,渐进性发展,偶可静止一段时间。治疗糖尿病的同时,予以潘生丁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持续3-4个月。皮损着,配合维生素E口服。皮损数目不多,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也可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中药以清热利湿,化瘀止血,用龙胆泻肝汤,萆Z渗湿汤等。
神经血管异常所致的皮肤病
一、糖尿病足:由血管并发症及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病变所引起。自主神经病变使皮肤干燥,弹性减低,皮肤裂口,细菌容易侵入,形成蜂窝织炎或深部组织感染。感觉神经障碍,使皮肤感觉异常,麻木冷痛,甚至痛觉消失。重者,形成足溃疡,坏疽。治疗同糖尿病局部缺血。必要时,请外科会诊,截肢治疗。
二、糖尿病性无汗症:由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汗腺和毛细血管出现功能性障碍,致使皮肤干燥无汗。无汗症无特殊治疗,可以对症处理,外用油性软膏,避免皮肤裂口。多汗,可予以中药治疗,选用知柏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参芪五味子片等。
代谢障碍所致的皮肤病变
一、糖尿病性黄瘤: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病人。在肘膝伸面、臀部和躯干处有桔黄色丘疹或结节,大小不等,质地较硬,群集或散在分布,结节周围可有轻度炎症。一般无自觉症状,慢性经过。当糖尿病控制后,皮疹减轻或消失,但病情恶化时,可以再发。此系脂蛋白酯酶活性下降,导致三酸甘油聚集在血清中皮下沉积所致。控制糖尿病,同时予以烟酸口服。
二、睑黄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在上眼睑内侧,为对称性类圆形黄色斑块,微隆起,界限清楚,不易消失。无自觉症状。一般多认为与血内胆固醇增高有关,也有胆固醇正常者。手术治疗。
三、播散性环状肉芽肿:多见于30-70岁患者。在手足背面、耳壳、颈、胸背上部等暴露部位,出现质地较硬的小丘疹,排成环形,中央凹陷,周围隆起,外缘清楚,内缘稍倾斜,呈象牙白色,无自觉症状。有人认为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有效,但易复发。
四、胡萝卜素沉着症:由于进食含胡萝卜素多的食物,或由于肝脏对其代谢的代偿能力下降,胡萝卜素向维生素A转变不完全或不充分,使血中胡萝卜素含量增高,过剩的胡萝卜素从皮脂中分泌出来,被角质层吸收,沉着于皮质较多的部位,如鼻翼、额、耳后等处,皮肤呈黄色。或沉着于角质层较厚的部位,如手掌、足处,皮肤呈橙色。重者全身皮肤呈黄色。无自觉症状,巩膜颜色正常。控制糖尿病,限制食用含胡萝卜素较多的食物,不需特殊治疗,预后良好。
五、糖尿病性硬肿病:多见于中年以上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颈部、上背部、肩部及颜面皮肤呈非凹陷性水肿性硬化,色淡红或苍白,表面有光泽,消退期很长(有别于链球菌感染的硬肿病,短期内消退)。局部皮损内注射透明质酸酶、纤维蛋白溶解酶、皮质类固醇等。中药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疗。
六、蜡状皮肤和关节僵直:关节僵直,活动受限,其中约三分之一患者手背皮肤绷紧呈蜡状。控制糖尿病。可以减轻症状。
七、皮肤瘙痒症:占糖尿病人近40%。由于患者自主神经功能减弱,和汗出减少,皮肤干燥发痒,或由于神经反应性引起皮肤瘙痒。全身瘙痒。可用抗组胺剂,如苯海拉明、克敏能等;局部瘙痒可以外用止痒剂,顽固者,可以局部封闭治疗。中药予以养血祛风,疏风止痒,如消风散等。
糖尿病与皮肤感染
一、化脓性细菌感染:糖尿病并发化脓性细菌感染发生率为8%-20%,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疖、痈、毛囊炎、汗腺炎、蜂窝织炎、头部乳头状皮炎等。严重者。可使糖尿病加重,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易感染的因素:糖尿病病人脱水,影响多核白细胞功能;糖尿病并感染,增加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性;血糖浓度高,有利于一些细菌繁殖生长;免疫系统防御机能低下;由于神经功能障碍,感觉迟钝,易遭受损伤而不易发现,加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使组织抗感染的能力下降,缺氧组织有利于厌氧菌生长。
治疗上,有效控制糖尿病,静滴或外用抗生素,必要时外科治疗,切开排脓。中药清热解毒治疗,方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青黛散等。
二、真菌感染:糖尿病人并发真菌感染可高达40%-57%,且不易彻底治愈,易于复发。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感染,如女阴炎、龟头炎、口角炎、甲沟炎等,表现为红斑、糜烂、鳞屑、结痂、瘙痒;其次是浅表皮肤真菌感染,如手足癣、股癣、指甲癣等;再次是红癣,在腋窝和股内侧有淡黄或淡褐色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清楚,轻度鳞屑,以后色素沉着。可以外用龙胆紫液、制霉菌素软膏、栓剂,范围广泛的,可口服制霉菌素或酮康唑,如股癣、手足癣、指甲癣可以外用达克宁。
降糖药物所致的皮肤反应
常用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发生皮肤反应约为10%-55.8%。表现为局部过敏反应和全身过敏反应。局部过敏反应如胰岛素治疗1-2周后,注射部位发生灼热感、瘙痒,以后出现红斑、硬结,久之局部皮下脂肪发生萎缩,皮肤凹陷或脂肪肥厚。全身过敏反应常见急性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其次为猩红热样红斑、麻疹样红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严重者可致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症,也可偶发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治疗方面:局部过敏反应者,注射胰岛素时,必须改变部位;病情轻者,可口服或肌注抗组胺制剂,如非那根、苯海拉明、克敏能等;麻疹样红斑或猩红热样红斑,皮疹遍及全身,伴有发热时,可用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或地塞米松静脉滴注;严重型药疹如剥脱性皮炎、中毒性大疱表皮松解症,加大激素用量。除此之外,加强支持疗法,输入全血、血浆、白蛋白等,增加全身抵抗力。根据皮疹情况,配合外用药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