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
在肌层内受激素影响发生出血、肌纤维增生所致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少数内膜在子宫肌层中呈局限性生长,形成结节或团块,类似子宫肌壁间肌瘤称子宫腺肌瘤。是妇科常见病。子宫腺肌病过去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经产妇,但近些年呈逐渐年轻化趋势,这可能与剖宫产、人工流产等手术的增多相关。本病的治疗手段较多,临床决策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症状及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选择。并且常常结合手术、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方案。
子宫腺肌病病因至今不明。目前的共识是因为子宫缺乏黏膜下层,因此子宫内膜的基底层细胞增生、侵袭到子宫肌层,并伴以周围的肌层细胞代偿性肥大增生而形成了病变。而引起内膜基底层细胞增生侵袭的因素现有四种理论:1、与遗传有关;2、子宫损伤,如刮宫和剖宫产均会增加子宫腺肌病的发生;3、高雌激素血症和高泌乳素血症;4、病毒感染;5、生殖道梗阻,使月经时宫腔压力增大,导致子宫内膜异位到子宫的肌层。
子宫腺肌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 患者也伴有痛经,同时在盆腔可触及包块,不活动,子宫正常大或稍大,后倾固定。B超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附件包块,并结合临床症状则可诊断。
2、子宫肌瘤 患者一般不伴有痛经。妇科检查,子宫增大,结节不平,质硬,无压痛,子宫活动度好。B超检查子宫肌壁肿块与周围组织界线清楚。
3、功能性子宫出血 患者不伴痛经,月经不规则,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妇科检查,子宫及双侧附件区均无异常。B超检查,盆腔无异常回声。通过诊断性刮宫病理检查确定诊断。
4、子宫肉瘤
多见于年长妇女,原有子宫肌瘤快速生长、增大、引起腹痛、发热和贫血。妇科检查,子宫明显增大、压痛。超声检查子宫增大,肌层可见回声不均质的肿瘤结节。
5、子宫内膜癌
月经期不规则,点滴出血要与子宫内膜癌鉴别,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不规则阴道出血是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部分表现为阴道排液,B超内膜增厚不均,分段诊刮病检可确诊,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准确率接近100%,MRI可较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的病灶大小、范围,肌层浸润以及盆腔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情况。
治疗
本病的治疗手段较多,临床决策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症状及生育要求进行个体化选择。并且常常结合手术、药物等综合性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对于那些症状较轻,仅要求缓解痛经症状,尤其是近绝经期的患者,可以选择在痛经时予以非甾体抗炎药对症处理。因为异位的子宫内膜在绝经后会逐渐萎缩,所以此类患者在绝经后病痛就会得到解除而不需手术治疗。
(2)假绝经疗法注射可以使体内的激素水平达到绝经的状态,从而使异位的子宫内膜逐渐萎缩而起到治疗的作用。此方法又称为“药物性卵巢切除”或“药物性垂体切除”。
(3)假孕疗法部分学者认为口服避孕药物或孕激素可以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蜕膜化和萎缩而起到控制子宫腺肌病发展的作用,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子宫腺肌病异位的子宫内膜大多为基底层的子宫内膜,它们对孕激素不敏感。所以孕激素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效果尚存在争议。
手术治疗
包括根治手术和保守手术。根治手术即为子宫切除术,保守手术包括腺肌病病灶(腺肌瘤)切除术、子宫内膜及肌层切除术、子宫肌层电凝术、子宫动脉阻断术以及骶前神经切除术和骶骨神经切除术等。
(1)子宫切除术用于患者无生育要求,且病变广泛,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而且,为避免残留病灶,以全子宫切除为首选,一般不主张次全子宫切除。年轻未育患者不适用。
(2)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年轻的患者。因为子宫腺肌病往往病灶弥漫并且与子宫正常肌肉组织界限不清,因此如何选择切除的方式以减少出血、残留并利于术后妊娠是一个很困惑的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方案,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术式。开腹或腹腔镜均可以做。
(3)子宫内膜切除术:对于子宫内膜浸润深度≤2.5mm的患者效果较好,浸润深度≥2.5mm的患者往往在反复子宫内膜切除术后需要行子宫切除。
腹腔镜保守治疗子宫肌腺病手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恰当病例:痛经明显,经量增多,年轻,迫切要求保留子宫,病灶比较局限。
2、病变弥漫性的患者应开腹手术
3、预防出血:催产素,垂体后叶素,不需生育者可以动脉阻断。
4、切口走形利于缝合,前壁纵向或斜向,后壁横向
5、切除病灶深度:传统的病灶切除要求尽量保留内膜,而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概念的提出认为EMI是“病根”,则应切除病灶处内膜,且利于缝合。
6、切除病灶的范围:整个腺肌病病灶。
7、缝合:不拘于逐层缝合
8、缝合线:最好用倒刺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