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根治术目前仍是乳腺肿瘤治疗的主要术式,由于其创面大、范围广,皮瓣坏死一直是该术式突出的并发症之一,国外报道坏死率为10%~60%[1],国内报道为51%~57%[2],一旦发生将延长患者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加经济费用,推迟术后辅助放、化疗时机,影响综合治疗的效果。我院自2000年5月至2006年11月,共施行乳腺癌根治术337例, 由于术中、术后采取了有效措施, 取得了良好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无锡市中医院外科张卫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性3例,女性334例,年龄31~ 85 (平均48.3) 岁,病程2 d ~ 15 a,以乳房肿块为主要表现。肿块直径>5 cm 91例,2~5 cm207例, <2 cm39,其中肿块侵犯皮肤或与胸壁固定者21 例,余者活动度良好。纵行梭形切口303例,横行梭形切口34例。国际TNM 分期:T1N0M0 44 例,T1N1M 0 25例,T2N0M0 17 例,T2N1M 0 136 例,T3N0M0 8例,T3N1M 0 83 例,T3N2M 0 4 例,T4N1M 0 9 例,T4N2M 0 11 例,其中导管癌257例,小叶癌66例,Paget氏病12例,炎性乳癌2例。本组取前哨淋巴结活检184例,其中阳性者162例。施行Patey式改良根治术96例,Halsted式标准根治术241例。
1.2 方法 ①合理设计好手术切口:术前根据肿块大小、位置象限,选择纵行或横行切口,估计切除皮肤范围,缝合时是否存在张力,做好植皮准备工作。②根据肿瘤分期,前哨淋巴结、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3,4],术前患者一般情况以及是否有条件做放、化疗等因素,决定手术方式是Patey式改良根治术或Halsted式标准根治术。③皮瓣的游离保护和合理的厚度:手术切缘距肿瘤边缘一般>3 cm即可[5],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不用血管钳或组织钳钳夹皮缘作牵引,而是采用皮内多点缝线做牵引的方法,减少皮缘血管及组织的损伤;游离皮瓣时,距切缘8 cm内采用手术刀沿皮下间隙锐性切割游离,保留的皮下脂肪层为近切缘侧5 cm内稍薄,约0.3 cm,远切缘侧稍厚,约0.5~1.0 cm,保护好皮下血管网,8 cm以远侧的皮瓣可用电刀游离且逐渐增厚。④创面严密止血,常规结扎由上肢向腋窝走行的淋巴管,防止术后淋巴瘘及皮下积液的形成。⑤保证通畅引流:皮瓣缝合前,沿背阔肌外侧的手术创缘和胸骨边缘的内侧创缘各放置直径分别为0.8cm和0.5cm的多侧孔橡胶引流管,分别于肋弓下缘、切口最下端另戳洞引出皮外固定,连接中心负压吸引。⑥减少皮瓣张力,不勉强缝合皮瓣:如肿瘤较大,切除皮肤较多,皮瓣应尽可能向背阔肌后缘及对侧胸壁游离,尽可能使皮瓣在缝合时保持无张力状态。如皮瓣缝合张力稍大,可在距皮缘5cm以上的远侧皮瓣上,作平行于切缘的、长1~2 cm、四周间距4~5 cm的网型交错状减张切口,创口用凡士林纱布覆盖,防止其漏气,此方法既有较好的减张效果,同时也有利用创腔的引流;如张力较大,则行同期植皮术。⑦正确包扎伤口:胸壁手术区域伤口敷以纱布垫后适度加压包扎,主要起到使皮瓣与胸壁保持相对固定的状态。⑧术中、术后如发现皮瓣血供不佳者,应使用扩血管药物。
2 结果
一期愈合284例,发生皮瓣坏死53例(占15.7%)。其中坏死宽度<2.0 cm 29例,2.0~5.0 cm21例,>5.0 cm 3例。宽度在5cm以内的切口边缘坏死,通过局部伤口换药、修剪,外用湿润烧伤膏和贝复剂等促进组织修复和上皮再生的药物,创面大多在术后3~4周内痊愈。对于宽度>5 cm的皮瓣坏死,待其肉芽组织新鲜时,予以植皮术后痊愈。
3 讨论
3.1 皮瓣坏死的原因
乳腺癌根治术后并发皮瓣坏死有多方面的原因,结合临床实践,我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皮肤切除过多,皮瓣缝合张力过大:肿瘤较大或侵犯皮肤致使皮肤切除过多,两侧皮肤需借助组织钳等勉强拉拢缝合,使切口张力过大,造成皮瓣血运障碍、乃至坏死。②电刀使用不当:电刀功率太大、与组织接触时间过长,都能在局部产生高温,灼伤皮肤,导致皮下脂肪液化坏死、皮下血管内血栓形成,最终使皮瓣缺血、甚至坏死。这种情况大多与一次性电刀重复使用、机器老化、连接点接触不良等原因所导致的切割能力下降有关,有时即使加大电刀功率也不能提高电刀的切割能力,反而会加重皮瓣的灼伤。③皮下积液:引流管被血块堵塞、引流不畅,或拔管过早、引流未尽等都容易发生拔管后再积液,积液致皮瓣浮起、缺血而坏死。④皮瓣游离层次不恰当,皮瓣厚薄不均、皮瓣分离过大:皮瓣游离过厚可造成脂肪液化坏死及皮下积液形成,影响皮瓣血运。过薄容易破坏真皮层密集的血管网,同样影响皮瓣血运。按Halsted手术要求,切口应距肿块5 cm以上,分离皮下脂肪的范围为4~5cm以上,有时分离范围过大,可致皮瓣缺血坏死。⑤术后活动过早过多:早期肩关节活动过早过多,皮瓣与创面间可产生相对运动,使得皮瓣与胸壁间的血管侧枝循环不易迅速有效的形成和建立,影响皮瓣的血运以及与胸壁的愈合固定。⑥术中钳夹皮缘、牵拉皮瓣致挫伤及手术时间过长、创口暴露过久等也是皮瓣坏死的诱因。⑦胸壁包扎固定不当:为了预防术后皮下积液的形成,传统方法采用胸壁绷带加压包扎、腋窝纱布球填塞,使皮瓣紧贴在胸壁上促进愈合。然而由于患者体质不一、胖瘦不均、胸壁条件各异等因素,如术后加压包扎过紧,不但影响患者的呼吸,还将影响皮瓣血运,也可能压瘪引流管,造成皮下积液分隔、引流不畅,导致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形成。
3.2 皮瓣坏死的预防
针对上述皮瓣坏死的的原因,我们采取下列防治措施:⑴ 设计好手术切口,减少皮瓣张力:手术时皮肤切口的选择,应在遵循治疗原则的基础上,根据肿块所在不同的象限而采用不同方向的梭形或半月形切口, 做到切缘距肿瘤边缘大于3cm,皮瓣尽可能向背阔肌后缘及对侧胸壁游离,尽可能使皮瓣在缝合时保持无张力。如皮瓣张力太大,难以缝合,需行一期植皮;如皮瓣缝合张力稍大,可在距皮缘5cm以上的远侧皮瓣上,作网型交错状切口减张,本组采用该法23例,疗效满意。⑵ 结扎处理重要淋巴管,防止皮下积液形成:皮下积液可致皮瓣浮起,皮瓣与胸壁不能紧贴,其相互间的血管侧枝循环不易迅速有效的形成和建立,进而影响皮瓣的血运,所以在腋窝清扫时,应仔细彻底地结扎处理所有通往腋窝处的淋巴管、胸骨旁的胸内侧穿支淋巴管以及肋弓、腹直肌前鞘处的乳腺深部与上腹部的交通支淋巴管等,尤其是主干淋巴管。这样可避免淋巴瘘的形成或者至少可以做到减少淋巴液的漏出量,同时,在腋窝、锁骨下区、胸骨旁、肋弓处用医用生物蛋白胶喷洒,亦有利于促进淋巴管道的闭合。⑶ 术中注意皮瓣的保护:距切缘3cm以外的皮瓣靠来自周围的血管网提供血运[6],通常血供良好,不易坏死,而距切缘3cm以内的皮瓣,主要靠与胸壁紧贴、并建立起新的血运后而成活,这部分皮瓣血供差,极易发生坏死。故笔者在游离皮瓣时,距皮缘8cm内的皮瓣均用刀片在皮肤与浅筋膜层间游离,做到近切缘侧稍薄,远切缘侧稍厚, 8cm以外的皮瓣则用电刀分离,这样对皮下小血管网的破坏较少,对皮瓣的血供影响不大,能有效地防止皮瓣发生脂肪液化和坏死。同时,皮缘采用皮内多点缝线做牵引的方法,减少皮缘血管及组织的损伤。⑷ 正确熟练地使用电刀:术前检查电刀的性能及连接情况,功率应小于30W,切割要迅速有效,与组织接触时间要尽可能短。如使用不当,可能会灼伤皮肤,并使皮下脂肪液化坏死、皮下血管血栓形成,甚至导致皮瓣缺血乃至坏死。⑸ 胸壁伤口包扎固定要得当,主要起到使皮瓣与胸壁保持相对固定的状态,减少死腔形成。⑹ 引流管选择和放置要点[7]:选择的引流管管径要足够大,并有一定的韧性和硬度,引流管皮瓣内走行部分需交叉剪制多个侧孔,然后自腋窝、沿背阔肌外侧的手术创缘及沿胸骨边缘的内侧创缘各放置一 根,分别于肋弓下缘、切口最下端另戳洞引出皮外固定,全面兼顾对腋窝、胸骨旁、肋弓等处的引流,防止积液形成。⑺ 合理的皮瓣缝合:皮瓣缝合时,缝针间距为2 cm、距皮缘0.5 cm,做到尽可能稀疏,以不漏气为原则;松紧合适,以皮缘靠拢为度。如果缝合时皮瓣充裕,可剪除皮缘0.5 cm左右以减少其坏死机会。术中彻底排除皮瓣下的积气积液,可用纱布垫自胸骨旁按压皮瓣,务必将残留的气、液体赶至腋下,由引流管吸出,并在保证负压的前提下接负压引流器。⑻ 建立通畅有效的持续负压引流[8]:笔者采用“有回路的,主动、持续低负压、中心吸引引流”,具体方法是用Y型三通管将两根引流管与中心吸引器连接,微量开启中心吸引器的截止调节旋钮并调节其大小,这样整个引流管路,形成了一个有回路的、主动、持续、低负压吸引引流。该法既保证了引流管畅通有效,又能使创面得到持续充分的引流,皮瓣与胸壁紧贴后,也有利于其间毛细血管网的建立和创腔的闭合。唯一要求的是所有的连接导管内径要足够大,防止引流管道的塌瘪或堵塞而导致引流不畅,影响引流效果。同时,术后更换引流器时,应先用血管钳夹闭引流管,防止进气,这样使得皮瓣下的潜在腔隙始终保持负压状态,皮瓣紧贴胸壁,有利于防止皮瓣坏死。本组后期232例采用该法引流,效果满意。⑼ 患肢制动和功能锻炼:术后3~ 5 d,患肢应内收制动、上臂紧贴于胸壁,这样使得皮瓣与创面相对固定,便于皮瓣与胸壁间血运联系的建立,防止皮瓣游离,促进创腔闭合。因此,早期患侧肢体的功能锻炼,切忌作外展运动,术后第一天应仅限于握拳、伸屈手指,而且应在上臂紧贴于胸壁的状态下,才能适当地屈曲腕关节和肘关节,术后7~10 d拔除引流管、并检查无皮瓣下积液后,才能开始做肩关节的功能锻炼。⑽ 及时发现并处理皮下积液:引流管未拔除时出现的积液,可将液体推挤至引流管处排出;引流管拔除后出现的积液,如是少量局限性积液,可用粗针穿刺抽吸后加压包扎,如积液量较多、穿刺抽吸无效,则应在局部低位重新置管负压引流、加压包扎,即能痊愈。⑾ 引流管拔除时间和拆线时间:我们以24 h 引流量少于10 ml,连续2天,皮瓣下无积液征象为标准,确定为拔管时间。通常先拔除胸骨旁引流管,最后再根据标准拔除腋窝处引流管,拔管后局部仍需适当加压包扎,防止隧道内积液产生;对合并有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所致的低蛋白血症或缝合时切口张力较大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拆线时间,以免伤口裂开。⑿ 术中或术后发现皮瓣色泽发紫,提示有血循环不良者,应静脉注射扩血管药物[9],如丹参注射液、低分子右旋糖酐、脉络宁注射液等,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可避免部分病例的皮瓣坏死。
3.3 皮瓣坏死的治疗
对于切缘坏死宽度在5.0 cm以内的病例,经过换药治疗,待其坏死边界清晰后,即可作坏死皮瓣的修剪,要求剪至皮缘有出血时方可,创面敷以湿润烧伤膏、喷涂贝复剂等促进组织修复和上皮再生的药物,一般无需植皮,大多能在3~4 周内结痂痊愈。对于面积较大、外观已呈暗黑色且触之有移动感的皮瓣坏死病例,只要无感染征象,可予早期切痂植皮,如合并有感染,可通过对创面湿敷庆大霉素、甲硝唑等抗生素纱布、勤换药保持创面干燥及全身抗感染治疗,待感染控制、肉芽组织新鲜后行植皮术,经以上处理,所有创面均可获得痊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