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诊断报告规范
参照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BI-RADS),描述乳腺内肿块和钙化等异常表现的X线征象。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放射科张克云
2.1 肿块
在两个相互垂直(或近似垂直)的投照位置上均能见到的有一定轮廓的占位性病变,仅在1个投照位置上见到,在其被确定具有三维占位特征之前,应称为“不对称”。X线所见肿块并不一定与临床所触诊的肿块完全一致。X线图像上所发现的肿块,临床不一定能够触及(因病灶太小、质软或腺体重叠形成伪影);临床所触及的肿块,X线图像上亦可能因为患者乳腺实质丰富而未能显示。部分患者肿块周边伴有浸润和水肿,触诊常比X线图像所显示的肿块范围要大。肿块的描述包括边缘、形态和密度3个方面, 其中肿块的边缘征象对判断肿块的性质最为 重要。
2.1.1 肿块边缘描述
⑴清楚:超过75%的肿块边界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清晰、锐利。
⑵遮蔽:超过25%的肿块边界被邻近的正常组织遮盖而无法对其作进一步判断。
⑶小分叶:肿块边缘呈小波浪状改变。
⑷模糊:边缘与周边组织分界不清,但并非被周边正常组织遮盖所致。
⑸星芒状:从肿块边缘发出放射状线影。
2.1.2 肿块形态描述
肿块形态描述包括圆形、卵圆形和不规 则形。
2.1.3 肿块密度的描述
以肿块与其周围相同体积的乳腺组织相比分为高、等、低(不含脂肪)和含脂肪密度4种。大多数乳腺癌呈高密度或等密度,极少数可呈低密度。
2.2 钙化
对钙化的描述从类型和分布两方面进行。
2.2.1 类型
类型分为典型的良性钙化和可疑钙化。良性钙化可不描述,但当这些钙化可能会引起临床医生误解时,这些良性钙化需要描述。
⑴典型的良性钙化有以下多种表现:①皮肤钙化(粗大、典型者呈中心透亮改变);②血管钙化(管状或轨道状);③粗糙或爆米花样钙化(直径大于2.0 mm,多为退变的纤维腺瘤);④ 粗棒状钙化(连续呈棒杆状,偶可呈分支状,直径通常大于0.5 mm,沿导管分布,聚向乳头, 常为双侧乳腺分布,多见于分泌性病变,常见于60岁以上的妇女);⑤圆形(直径小于等于0.5 mm)和点状钙化(直径小于0.5 mm);⑥环形钙化(壁厚小于1 mm,常见于脂肪坏死或囊肿;壁厚大于1.0 mm,可见于油脂性囊肿或单纯性囊肿);⑦钙乳样钙化(为囊肿内钙化,在CC位表现不明显,为绒毛状或不定形状,在90度侧位上边界明确,根据囊肿形态的不同而表现为半月形、新月形、曲线形或线形,形态随体位而发生变化是这类钙化的特点);⑧缝线钙化(由于钙质沉积在缝线材料上所致,尤其在放疗后常见,典型者为线形或管形,绳结样改变常可见到);⑨营养不良性钙化(常出现于放疗后、外伤后乳腺、自体脂肪移植整形术后,钙化形态不规则,大多大于0.5 mm,呈中空状改变)。
⑵可疑钙化:①不定形钙化:小而模糊, 双侧、弥漫分布多为良性表现,段样、线样及成簇分布时需提示临床进一步活检。其恶性的PPV为20%,BI-RADS分类应为4B;②粗糙不均质钙化:钙化多介于0.5~1.0 mm之间,比营养不良性钙化小些,多有融合,形态不规则可能为恶性表现,也可能出现在纤维腺瘤、外伤后及纤维化的乳腺内。大量、双侧成簇的粗糙不均质钙化,也有可能是良性的。单处集群分布有恶性的可能,其恶性的PPV约为15%,BI-RADS分类应为4B;③细小多形性钙化:比无定形钙化更可疑,缺乏细的线样颗粒,大小形态不一,直径小于0.5 mm,其恶性的PPV约为29%,BI-RADS分类应为4B;④细线样或细线样分支状钙化:表现为细而不规则线样钙化, 直径小于0.5 mm,常不连续,有时也可见分支状,提示钙化是由于被乳腺癌侵犯在导管腔内形成,其恶性的PPV约为70%,BI-RADS分类应为4C。
2.2.2 钙化分布
⑴散在分布:钙化随意分散在整个乳腺。双侧、散在分布的点样钙化和不定形钙化多为良性钙化。
⑵区域状分布:指较大范围内(大于2 cm3) 分布的钙化,与导管走形不一致,常超过1个象限的范围,这种钙化分布的性质需结合钙化类型综合考虑。
⑶集群分布:指至少有5枚钙化占据在1个较小的空间内(小于2 cm3),良性、可疑钙化都可以有这样的表现。
⑷线样分布:钙化排列成线形,可见分支点,提示来源于1个导管,多为可疑钙化。
⑸段样分布:常提示病变来源于1个导管及其分支,也可能发生在1叶或1个段叶上的多灶性癌。段样分布的钙化,恶性的可能性会增加,比如点状和无定形钙化。尽管良性分泌性病变也会有段样分布的钙化,但如果钙化的形态不是特征性良性时,首先考虑其为可疑钙化。
2.3 结构扭曲
结构扭曲是指正常结构被扭曲但无明确的肿块可见,包括从一点发出的放射状影和局灶性收缩,或者在实质的边缘扭曲。结构扭曲也可以是一种伴随征象,可为肿块、不对称致密或钙化的伴随征象。如果没有局部的手术和外伤史,结构扭曲可能是恶性或放射状疤痕的征象,应提请临床考虑活检。
2.4 对称性征象
2.4.1 不对称
仅在一个投照位置上可见的纤维腺体组织,80%可能是伪影或正常组织的重叠所致。
2.4.2 球形不对称
较大范围腺体量的不对称,至少达1个象限,不伴有其他征象,多为正常变异。但当与临床触及的异常相吻合时,则可能有意义。
2.4.3 局灶性不对称
2个投照位置均显示且表现相仿,但缺少真性肿块特有的外凸边缘改变,常为内凹,较球形不对称范围小。它可能代表的是1个正常的腺体岛,尤其当其中含有脂肪时。但缺乏特征性的良性征象,往往需要对其作进一步检查,由此可能会显示1个真性肿块或明显的结构扭曲 改变。
2.4.4 进展性不对称
新发,增大的或比以前更明显的局灶性不对称。约15%的进展性不对称被证实是恶性的,其恶性的PPV为12.8%。进展性不对称,除非有特征性的良性改变,都需要进一步的影像评估和活检。
2.5 乳腺内淋巴结
乳腺内淋巴结典型表现为肾形,肉眼可见淋巴结门脂肪所致的透亮切迹,常小于1 cm。当淋巴结较大,但其大部分为脂肪替代时,仍为良性改变。可以是多个,也可能是1个淋巴结由于明显的脂肪替代看上去像多个圆形结节影。对于乳腺外上部的特征性改变可以做出正确诊断。偶尔也可出现在其他区域,多与静脉伴行。
2.6 皮肤病变
皮肤病变投照在乳腺组织内,尤其是两个投照体位都有显示的时候,应该在评估报告中提及。摄片的技术员应该在皮肤病变处放一个不透X线的标志。
2.7 单侧导管扩张
管状或分支样结构可能代表扩张或增粗的导管。虽然少见,即使不同时伴有其他可疑的临床或影像征象,其恶性的PPV约为10%[常见于不含钙化的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
2.8 合并征象
合并征象包括皮肤凹陷、乳头凹陷回缩、皮肤增厚、小梁结构增粗、腋窝淋巴结肿大、结构扭曲和钙化等。
3 病灶的定位
1个明确的病灶必须是三维立体的存在于乳腺内,这需要病灶在2个投照位上均被看到而得以证实,尤其在2个相互垂直的投照位均显示时则更精确。需要明确4点。①哪一侧乳腺:左侧、右侧或双侧。②部位,根据钟面和象限两者结合定位:象限定位包括外上象限、外下象限、内上象限和内下象限4个区域。12点钟为正上方,6点钟为正下方,3点钟或9点钟可以是外侧或内侧(根据左、右侧乳腺的不同)。另外还有3个区域不要求钟面定位,即乳晕下区、中央区和尾叶区。③深度:根据与胸壁的平行分成前1/3、中1/3、后1/3。乳晕下、中央区和尾叶区不要求深度定位。④距离乳头的距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