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血管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人群的2%,多由肾动脉狭窄引起。肾动脉狭窄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和大动脉炎。青年患者以后两种病因多见;老年患者则以前者为主。
肾动脉狭窄引起的肾性高血压多数很难通过药物进行控制。肾动脉狭窄的传统治疗是外科手术为主,包括肾自体移植、肾动脉重建(搭桥术)和肾切除术。而目前外科治疗多应用于介入治疗无效、多分支狭窄或狭窄远端有动脉瘤形成等情况。
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始于1976年,开始主要采用球囊成形术,肾动脉支架的开展主要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目前,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包括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已经取代传统外科手术,成为治疗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首选治疗方法。
肾动脉球囊成形术的适应证:肾动脉狭窄程度>60%,导致严重的高血压或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和进行性肾动脉损害。尤其对于年龄较小、局灶性的、非开口部位的肾动脉狭窄疗效较好。但对于狭窄程度<60%、多发性大动脉炎活动期、肾功能丧失、肾萎缩直径(<6cm)、肾动脉段以下分支狭窄及凝血机制障碍或全身性严重疾病不适合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应慎行该治疗。
肾动脉支架植入术的适应证:1.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2.肾动脉开口部位的狭窄;3.肾动脉球囊成形术后肾动脉夹层形成;4.肾动脉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5.肾动脉球囊成形术后管壁弹性回缩。
肾动脉狭窄球囊成形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