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原因不明的,以慢性炎症为特征的肠道炎性疾病。
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溃疡直肠和结肠炎。
好发部位:大肠,直、乙状结肠;
病理改变:以溃疡形成为特征;
临床表现: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
分布:连续性、粘膜和粘膜下层
特点:早期:弥漫细颗粒状、质脆、易出血;广泛浅小溃疡
后期:炎性息肉、粘膜萎缩、肠腔狭窄、结肠癌变
组织学:炎性细胞浸润、肠腺隐窝脓肿。
1、慢: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起病,偶暴发。
2、长:病程长,呈慢性经过。
3、反复 :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逐渐加重。
4、发作诱因:精神刺激、劳累、饮食失调、感染、手术。
全身表现:
1、发热 较少见,中重型:低或中度发热。暴发型:高热伴全身中毒症状
2、营养障碍 ,衰竭、消瘦、贫血,水电平衡紊乱,低蛋白血症。
肠外表现: 眼睛:虹膜睫状体炎、葡萄膜炎;口腔:口腔溃疡 皮肤:结节红斑、坏疽性脓皮病 关节:杵状指、关节炎 血管:血管炎 胆道:硬化性胆管炎 肝脏:慢性活动性肝炎。
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暴发型或重症
1、机制 病变严重,累及肌层与肌间神经从 。
2、诱因:低钾、钡剂灌肠、抗胆碱药或鸦片酊。
3、临床表现 : 毒血症、脱水、电解质紊乱;体 征 :鼓肠、压痛、肠鸣音消失;血常规: WBC显著↑,腹平片: 结肠扩张、结肠袋消失 。
4、预后 很差,易穿孔,死亡率高。
治疗:控制症状、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㈠一般治疗
⒈休息 卧床休息、劳逸结合
⒉饮食 发作期--流食;严重者--禁食
⒊对症治疗 腹痛、腹泻、感染 、水电紊乱、贫血、低蛋白血症
(二 )药物: ⒈水杨酸制剂(首选)
⑴适应征:轻、中型患者,重型激素治疗缓解者:柳氮磺胺吡啶(SASP)
⑵药 物 美沙拉嗪 :艾迪莎、陂得斯安、奥沙拉嗪、
适应症:适用于暴发型或重型患者
用 法: 口服强的松 40mg/d
重症:氢 可 200-300mg/d ;地塞米松 10mg/d静滴7-14天 ,改为口服强的松60mg/d
免疫抑制剂
局部保留灌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