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发热,恶寒,流清涕,无汗,都是风寒外感的症状,此时只要能辛温发汗,外邪就会随汗而解。但医生受经验的限制,没有意识到风寒表证存在,认为只要发热就是热证,用西医的思维进行中医的治疗,给予了清热解毒中药,使人体的正气-阳气进一步受损,风寒更加肆掠,邪正相争,郁而化热,故而体温升高,发热间隔缩短。
建议:
a、家长不要误认为有发热就一定是热性感冒,风寒感冒也会发热。发热程度的高低不能用来评判感冒的寒热性质。
b、不要在西医的建议下服用中成药,因为没有经过系统中医学习,不能完全把握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精髓,如果家长希望通过中医治疗疾病,建议找专业的中医医师。
c、不建议发热时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在没有炎症的情况下可以避免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属于寒凉的药物,长期使用会损伤人体的阳气,导致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反复感染;阳气损伤后不能正常温运水湿,导致异常堆积,形成痰饮,故而这部分患儿容易出现咳嗽、喘息,甚至疾病迁延难愈。
患病后如何早期护理防止疾病传变?
a、外感风寒早期,家长如果能够及时处理,完全可以阻断疾病的发展。若患儿有明显的受凉史,家长可以予以烫脚、多穿衣物等方式促其发汗,或者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发汗解表的药物,常常使疾病在早期就能消失殆尽。
b、部分患儿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提醒家长此时千万不要强迫进食,患病时患儿的胃肠道也会受到影响,如此时过量饮食,脾胃无法消化吸收,易形成积食,即感冒夹滞,使病情复杂化,由原来的肺系疾病升级为脾系+肺系疾病两大系统。同时,积食日久还能化热,导致发热、反复扁桃体炎等热证出现。
e、保持大便通畅。中医当中有一句话“肺与大肠相表里”,意思是说肺和大肠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大便壅塞,肠道不能通畅,那么肺部的症状也不能缓解;相反,如大便通畅,肺部的热、痰等都可以随大便排出体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