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出生缺陷的高发国家之一,每年的出生缺陷儿数量约占全世界的20%。其中,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为0.7-0.8%,即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7-8个宝宝患有先天性心脏畸形或缺损。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先心病患儿每年新增约15万。 新生命的降临本应给家庭带来欢乐和希望,但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家庭却总是沉浸在无边的压抑中。
小儿先心病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可怕,虽然很多先心病在婴幼儿时期病情发展十分迅速,但只要发现得早,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就很有可能治愈,让患儿像健康儿童一样茁壮成长。
为什么会得先天性心脏病呢?
先天性心脏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可分为内外两类因素,内因主要指遗传因素,而外因则指孕妇在妊娠前、中受到的感染等外界伤害。
遗传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具有一定程度的家族发病趋势,在一个家庭中,可见有亲属同时患先天性心脏病,这说明先心病有遗传因素存在。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多数的先天性心脏病是多个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形成。
胎儿发育环境
母亲妊娠期如出现羊膜的病变、胎儿受压、妊娠早期先兆流产,或者母体营养不良,患有糖尿病、高血钙等疾病,甚至在妊娠早期接触了放射线和细胞毒性药物和病毒感染,都可能使胎儿心脏畸形,发生先天性心脏病。
妊娠前不良嗜好
孕妇爱好“吞云吐雾”,丈夫吸烟、妻子“被动吸烟”也可使胎儿心脏畸形。有研究指出,吸烟母亲所生婴儿患先心病的概率是不吸烟母亲孩子的两倍。夫妻“酒后同房受孕”,会使胎儿染色体发生异常,生下患酒精中毒症的婴儿,大多数伴有心脏血管异常。
先天性心脏病的分类
不同类型的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病情差异较大,一般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非紫绀型
非紫绀型先心病在较轻的时候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仅在体检时会发现有心脏杂音;重症患儿在婴幼儿期常有喂养困难、呕吐、营养不良、易疲劳、气急等情况,在哭闹时也可以出现“紫绀”。
紫绀型
青紫型先心病的重症患儿多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表现出面部甚至全身皮肤发紫(即“紫绀”)、喘憋、气促、精神萎靡、不肯吃奶、反应低下,反复出现心功能衰竭等情况,如不及时治疗,生存期通常难以超过一年,重症病人一个月内死亡率超过50%。
先心病并不是不治之症早发现、早治疗最重要
其实,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并不是不治之症,心胸外科发展到今天,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成功率可达97%-98%。
相比于担心手术风险,其实真正让先心病成为噩梦的是家长对于先心病治疗时期的误区。有人认为:孩子年龄太小,体质弱、抵抗力差,经不起手术折腾,想等孩子年龄大些、身体壮实些再进行手术,殊不知,有很多患儿就是因为手术时间一拖再拖,最终错过了手术的最佳时机,造成终生遗憾。
因此,小儿先心病重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临床上发现很多孩子被送来医院时,病情已经很严重了。”孩子出现以下早期症状时就需要及时来医院就诊。
生长发育迟缓。多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发育比同龄儿童明显迟缓,体重增加慢,体形消瘦,易出汗,若排除营养缺乏或佝偻病后,就极有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和心脏供血不足。
吃奶困难。呼吸急促,憋气,紫绀,喂奶时常有呛咳、拒食现象发生,胸部左侧心前区可能有隆起,这些都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频发呼吸道感染。孩子抵抗力低,常有上呼吸道反复感染发作现象,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喘鸣、声音嘶哑等,这些绝不是一般感冒所引起的,而且按常规用抗感冒药治疗难以收效。
手术后需静养
近年来,心外科可采用右腋下胸部小切口治疗小儿先心病,不必劈开胸骨,不切除或切断肋骨,保持了骨性胸廓的连续性,手术创伤很小,疼痛轻,恢复快,也几乎看不到切口瘢痕,消除了很多患儿和家长的担忧,大大减轻了他们的苦痛。
有关于手术费用,患此病的家庭可使用医疗保险报销部分费用,还有各种基金会支持帮助孩子,贫困的家庭都可申请。
患儿在接受手术后一个月内,体质较差,要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以防交叉感染;避免剧烈活动;合理喂养,切忌暴饮暴食;按时服用维护心功能的药物,以巩固手术治疗效果。
一般,术后一个月,家长需要带患儿赴医院复查,医生会根据患儿当时的情况,给予后期恢复的指导意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