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性肿块可以包括从良性到恶性的多种不同疾病,一般可分为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和囊性肿瘤,其中又以假性囊肿最为常见。假性囊肿的囊壁为纤维组织,无上皮组织。真性囊肿常见的有先天性单纯囊肿、多囊病、皮样囊肿、潴留囊肿等,囊肿内壁覆有上皮。
囊性肿瘤主要分为3类:浆液性囊性肿瘤(SCN)、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N)。尽管以上病变都是以囊性病变为主,但是由于病理改变不同,因此在鉴别诊断及治疗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
诊断鉴别
胰腺囊肿依据病史、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多不难诊断。真性囊肿大多为体检时偶然发现,假性囊肿一般既往有相对明确的腹部外伤病史活胰腺炎病史,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有极大帮助,如B超、CT、ERCP检查可确定囊肿的部位、大小,但对粘液性与浆液性、良性与恶性的鉴别意义不是很大,而超声内镜检查则可通过穿刺活检以帮助鉴别诊断。
治疗原则
1、真性囊肿
诊断明确的真性囊肿可以随访观察,暂不手术治疗。胰腺真性囊肿发生在胰腺体尾部的多数宜选择胰体尾切除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行脾或胃等相关脏器部分切除;对于体积较大,粘连较重,不能手术切除的病例,应行胰腺囊肿-胃肠吻合术;发生在胰头部及胰体部的病例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2、假性囊肿
(1)治疗原则:
一般认为囊肿直径大于6cm,观察4-8周后无消退,则应考虑手术治疗。但并非所有的胰腺假性囊肿都需要手术治疗。如急性胰腺炎后假性囊肿自然消退率大约在50%以上。如果病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在假性囊肿诊断明确的情况下,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或长期随访。
(2)治疗方式:
经皮置管引流(CT或超声引导下);内镜治疗(经内镜直视下穿刺置管引流、经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及内镜下经十二指肠乳头胰管内置管引流);手术治疗:内引流术(囊肿胃吻合术、囊肿空肠Roux-en-Y吻合术和囊肿十二指肠吻合术)、外引流术、胰腺切除手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部切除术或全胰切除术等)、腹腔镜手术。(根据假性囊肿的大小、部位、囊肿本身情况、病理性质等决定)
3、囊性肿瘤
胰腺囊性肿瘤对放疗和化学治疗均不敏感,外科治疗是唯一方法。除了已经获得的明确诊断、肿瘤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浆液性囊性肿瘤(SCN)或较小的分支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N)之外,都应积极手术治疗。即使恶变为囊腺癌,仍有很高的切除率,根治性切除后常可获得长期生存。
浆液性囊性肿瘤(SCN):对于影像学表现不典型,不能明确诊断SCN时,无法排除恶性的可能,均应行胰腺切除术。无症状、病灶小于3 cm且诊断明确的SCN患着可以随访观察,定期影像学检查。
黏液性囊性肿瘤(MCN):MCN有很高的恶变率,所有患者均应行手术治疗。部分MCN患者剜除术是可行的,但是对潜在恶性的MCN光局部切除可能是不够的。非浸润性MCN不完全切除可能导致复发而失去根治的机会。术后随访计划:每6个月影像学检查,2年后每年1次。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囊腺瘤(IPMN):IPMN有明显的恶性倾向,均应手术切除治疗。约一半IPMN发生在胰头或钩突部,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手术)是最常见手术。
发生在体尾部的行胰体尾切除术。不典型增生的IPMN切除边缘需要术中冰冻病理切片,确定切除是否足够,手术强调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确保切缘阴性。
2009 年,Mayo Clinic 专家总结文献提出IPMN的手术指征,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大于 3 cm 或有症状的小于3 cm分支胰管型IPMN都应该手术切除,小于3 cm分支胰管型,而且无症状、无附壁结节的IPMN,可以进入严格的随访计划。
小于1 cm的病变,每年需要 MRI 或 CT 检查,病变稳定没有附壁结节,继续观察; 1 ~3 cm的病变,超声内镜检查,发现附壁结节或主胰管扩张,需要手术切除,超声内镜检查没有以上发现的 1 ~ 2cm 病变,6 ~ 12 月 CT 或 MRI 检查,2 ~ 3 cm 的病变每 3 ~6 月检查一次; 随访中出现症状、大于 3 cm 或出现其他高危的因素,需要手术切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