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该病以女性多见,常发生于50岁左右,又称为“五十肩”;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痹证范畴,多为肩部受风寒所致,称为“漏肩风”;患病后常出现肩关节僵硬,不能活动,有如冻结一般,所以又叫“冻结肩”、“肩凝症”。
发病率
多发生于中年以后,50-60岁为发病高峰,40岁以下者很少患此病。据国外的统计资料表明,大约每年每50人之中就有1人患肩周炎,肩周炎的发病率占总人口的2%-5%。女性的发病率略高于男性。左侧的发病率似乎较右侧的高一些,发生于双侧的肩周炎约占总发病率的12%。约40%的一侧肩周炎患者还会在5-7年内发生对侧的肩周炎。
病因
1、慢性损伤 主要的诱发原因是肩部长期过度活动,日常姿势不良,而产生的慢性致伤力。
2、关节固定后遗症 上肢外伤后经过长时间的肩部固定,致使肩周围组织发生萎缩。
3、损伤后功能障碍 肩部急性挫伤、牵拉伤之后,没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影响关节功能恢复。
4、其他疾病的牵累 心脏、肺部、胆道等疾病引起肩部的长时间牵扯痛,继而转变为真正的肩周炎。
5、内分泌紊乱 肩周炎多发生于50岁左右,超过这个年龄段发病率反而减少,故本病由更年期、老年期内分泌系统紊乱所致。
临床表现
肩周炎的整个病程可以分为:开始期、冻结期、解冻期。
开始期:持续时间为10-36周。肩关节不舒适及有束缚的感觉,疼痛局限于肩关节的前外侧,也可延伸到三角肌的抵止点。肩关节逐渐出现僵硬与疼痛。
冻结期:持续时间为4-12个月,严重者可有数年。疼痛可轻可重,其特点是夜间加重而影响病人的睡眠,肩关节活动时则可引起强烈的疼痛及肌肉痉挛,以致肩关节的活动可以完全限制,似手被凝固、冻结一样,本期时间长短不一,可以是数周、数月,甚至数年,疼痛才慢慢地消失。
解冻期:持续时间为5-26个月。疼痛很轻微,肩关节开始逐渐地松弛,盂肱关节也逐渐地恢复较多的活动,也有的个别病人肩关节的功能只是部分恢复或是呈强直而不能活动。
鉴别诊断
1、冈上肌腱炎
①以肩峰大结节处为主的疼痛,并可向颈、肩和上肢放射。肩外展时疼痛尤著,因而病人常避免这一动作。
②肩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受限以肩关节外展至60°~120°时,可引起明显疼痛为主要特征,当大于或小于这一范围及肩关节其他活动不受限制,亦无疼痛。
③压痛,在冈上肌抵止部的肱骨大结节处或肩峰下有明显压痛处常有压痛,并随肱骨头的旋转而移动。
2、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①肩关节前方疼痛,肩上举或后伸常有疼痛,穿衣、脱衣困难。
②肩关节外展、后伸及旋转活动受限且有疼痛。
③肱二头肌间沟及喙突附近压痛明显。
④肱二头肌抗阻力试验阳性:患者屈肘90°,医者一手扶住患者肘部,一手扶住腕部,嘱患者用力屈肘、外展、外旋,医者给予阻力,如出现结节间沟处产生疼痛为阳性征。
治疗
1、常规针灸疗法:针刺、灸法、红外线照射、电针、拔罐疗法等。
2、浮针疗法:浮针疗法是运用一次性的浮针针具,在局限性病痛(多数为肌筋膜触发点)的周围或临近四肢的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活动,是一种针刺治疗方法。其主要适应症是局限性疼痛,具有操作方便,取效快捷,疗效确切,安全无痛苦等特点。
3、经皮穴位电刺激疗法:使用韩氏经皮神经刺激仪,将2对输出电极分别粘贴在患侧肩前与肩s(或肩k与俞)、外关与合谷。经国家中管局(国中医药科2000ZL18号)验证,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粘连前期和粘连期肩周炎的总有效率分别达到96.6%和96.9%。“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肩关节周围炎技术”具有无创伤、镇痛明显、操作简便、不易感染等优点,容易被患者和医生接受。该技术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临床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