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囊虫病常见于颅内,椎管内囊虫病少见,而孤立性椎管内囊虫病极其罕见。我院收治一名孤立性马尾神经囊虫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患者男性,25岁,10年前腰部扭伤后出现腰部不适,经局部封闭保守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但仍有间断腰部不适。3年前症状明显缓解,未再疼痛。1月前搬重物后再次出现腰部疼痛,向双下肢放射至大腿及膝关节,疼痛以夜间明显,持续不缓解。查体仅有双下肢腱反射亢进,下肢肌力及感觉正常,病理征阴性。MRI:腰2-4椎管内可见不规则形长T1长T2信号影,大小约82*9.3mm,腰4水平硬膜内凹致蛛网膜下腔囊性膨大。增强扫描病变部位硬膜强化并增厚。邻近马尾神经移位。结合患者封闭病史及MRI表现,考虑马尾脓肿不除外。行腰3,4椎板切除术探查,发现蛛网膜与硬膜粘连,尾侧较重,分离粘连。见蛛网膜增厚,蛛网膜下腔张力较高,马尾神经位于背侧。切开蛛网膜后,见分叶状囊肿涌出,约2*1cm大小,有完整包膜,呈半透明状,完整切除,头端脑脊液涌出,硬膜囊搏动恢复。马尾神经粘连较重,蛛网膜下腔可见增厚的膜状物,切除增厚的膜状物,松解神经根粘连。术后病理示囊虫病,追问病史患者邻居有食“米猪肉”史,给予阿苯达唑治疗。进一步查头颅CT及MRI均未见颅内异常。患者症状缓解,痊愈出院。
椎管内囊虫病仅占神经囊虫病的1.6%-13%[1]。而孤立性椎管内囊虫病非常罕见,仅占椎管内囊虫病的25%[2, 3],是六钩蚴通过血液或淋巴循环直接进入椎管内发病,常表现为髓内囊虫病[3, 4]。因为椎管血供仅为大脑的1/100,这可能是椎管内囊虫病发病率低的原因[5]。
椎管内囊虫病患者的症状与部位、大小及是否有炎性反应有关[1-3, 5-7]。多为疼痛,疼痛以腰、腿痛为主。患者常有不同程度的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增反射亢进或出现病理反射。囊尾蚴若寄生于圆锥马尾部位,可表现肛门周围感觉减退或二便困难。也可表现为蛛网膜炎,脑积水等[3]。但这些表现并无特异性,如果没有神经囊虫病的病史或伴发的颅内囊虫病,诊断较为困难[2]。
患者可能出现嗜酸粒细胞增高或软组织的钙化,但比较少见[8]。脑脊液检查可见淋巴细胞增多,蛋白水平升高,葡萄糖水平正常或略低,可见嗜酸性粒细胞[3]。在MRI上,常表现为T1WI上低信号,T2WI上高信号,伴周围水肿,增强后呈环形强化[9, 10]。头节则表现为T1WI上高信号,T2WI上低信号,是诊断的重要依据[9]。但是头节在椎管内囊虫病并不常见,MRI表现并无特异性,在无伴发的颅内囊虫病时,影像诊断也较困难[2, 9, 11]。
椎管内囊虫病的发生率低,其临床及影像表现常无特异性,故对椎管内囊性病变,应结合病史中是否有食“米猪肉”史,血或脑脊液免疫试验,脑脊液检查等综合考虑[1, 2]。
椎管内囊虫病出现脊髓或神经根压迫症状时,行椎管内探查及囊尾蚴摘除是首选治疗方法[1, 3, 6, 8, 10-12]。而且在诊断尚不明确时,手术有助于获得病理明确诊断[6, 12]。由于椎管空间有限,椎管内囊虫病易于引起不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因此手术应及时进行[3, 6, 8, 10, 11]。也有椎管内囊虫病通过药物治愈的报道,但限于症状稳定未进行性加重的患者[3, 4, 6]。常用药物包括阿苯达唑,吡喹酮和/或类固醇[12]。由于椎管内囊虫病尚有除肿物压迫外的其他发病机理,而且不能排除身体其他部位囊虫病(尤其脑囊虫病) 的存在,因此术后适时行抗囊尾蚴药物治疗十分必要[2]。还应行全神经轴的检查以发现隐匿病灶[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