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经常遇到来找我们倾诉的老年人朋友。刚退休不久的王老师就是其中一位。退休后,王老师一直生活在惶惶不安中,终日担忧自己会患糖尿病,每天都要反复检测餐前、餐后血糖。尽管化验指标一直正常,可仍不能打消顾虑,茶饭不香,夜间失眠。半年后出现心情低落,任何事情都无法让她开心起来,甚至觉得做人没意思,日子过不下去的感觉。
从医学的角度看,王老师是一种担忧患病逐步发展而来的抑郁状态,是老年期的一种常见表现。这种状态需要情绪调节,结合适当的药物效果会更快更佳。在心理治疗师的帮助下,王老师逐步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不安情绪,建立了规律的运动、积极参与老年社团活动,参加老年合唱团,发展新的兴趣爱好,充实了日常生活的安排,同时结合抗抑郁的药物治疗,改善了睡眠,逐步走出抑郁情绪。
情绪是影响老年人是否长寿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乐观开朗的情绪,可以延缓老年人的生理衰老和心理衰老。相反,消极悲观等负面情绪,则是老年人的催老剂。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增长,老年阶段的实际长度也明显延长,老年人更要学会认识情绪,合理地调整情绪,从而提升身体健康和精神生活品质。
老年人常见的负面情绪特点主要与老年期的生理、社会角色的变化有关。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生活环境、个性特征和行为需求可有很大不同。持续过长的负面情绪,可引起人体各个系统功能的失调,可能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老年人主要负面情绪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孤独感,是进入老年期以后的主要问题。一旦离退休,社会环境或地位变化比较明显,社会交往圈子缩小、频率降低,往往给人带来寂寞、冷落甚至被遗弃的体验。严重的孤独感易导致老年人情绪变化无常,反复出现躯体不适感,甚至出现抑郁状态,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影响寿命。
离退休以后,可自由支配的空闲时间大量增加,容易出现空虚感,如缺乏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或新的生活内容,就会感到时间难熬、生活无聊。容易出现失眠、不安、生活悲观、对周围事物丧失兴趣,甚至对人生失望。
老年人的视觉、听觉逐渐下降,身体条件比年轻时要差一些,加上一些慢性病的出现,衰老感不由而生。老年人可能会过度关注自身的生理变化,对疾病过分敏感,易出现过分焦虑、疑病、对死亡的过分恐慌等。
老年还是焦虑和抑郁的高发期。角色变化、子女关系冲突、社会退缩、疾病影响、脑内神经递质的变化等因素,使老年人更易焦虑和抑郁。主要表现为失眠、过分担忧、恐惧、悲伤、精力不足、兴趣差、没有愉快感,部分老人会突出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躯体不适感,如疼痛、胸闷、心慌、怕冷等,反复检查未见明显的器质性问题。
面对这些情绪,该如何合理调整?
要保持积极心态,客观看待衰老。首先要意识衰老是逐步变老的过程,不是仅在老年人身上发生的事,是延续终身的过程。老年人如要抗拒这个正常的历程,必然徒增烦恼、徒劳无功。其次要意识衰老并不是单一的过程,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衰老过程,三个领域的衰老过程并非完全一致。即使生理衰老了,依然可以继续保持认知能力和创造力,依然可以继续拓展社交活动和范围。老年是最富有人生经验和智慧的阶段,可以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优势。
同时,要保持与社会接触。继续保持学习、工作,建立新的社会角色身份。多做力所能及的学习、劳动或公益,并体会其中乐趣。相互多走动,多与人交流思想、抒发感情、互相安慰鼓励。保持社会接触可以帮助摆脱空虚感和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充实与愉快,增强老年人的自尊、自信。
适当地,可以发展生活情趣和爱好。根据自己的文化、爱好和条件,可选择琴、棋、书、画或栽花、养鸟、钓鱼、体育锻炼等,学会品味生活、体会人生的乐趣,陶情冶志;读书、看报,写作、总结人生经验。
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降低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的一剂良药。当然,负面情绪难以调整时,有必要及时求助专业医师。出现严重的抑郁焦虑状态,不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且自杀风险急剧升高。简单的自我调整往往难以改变,需要精神心理专业人员的及时评估和干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