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常见并发症一 ,由于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近几年来,笔者在糖尿病专科门诊运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该病,凡符合气虚血瘀寒凝脉络症候者,疗效确切。并对87例进行系统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80例患者均为本院门诊和住院病例,全部病例均为2型糖尿病,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末端麻木,疼痛或发凉,肢软无力,深浅感觉减退,膝、腱反射减或消失,肌电图提示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排除其它原因所致的周围神经病变。中医证型属气虚血瘀寒凝脉络者。将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治疗组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龄36-76岁,平均58.6岁;糖尿病病程1年-15年,平均5.8年;周围神经病变病程8个月­-6年,平均4.2年;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35-74岁,平均56.4岁;糖尿病病程1.5-16年,平均4.8年,伴周围神经病变6个月-12年,平均3.8年.两组病例资料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2.1两组患者均进行严格的饮食控制,适当的体育运动,口服降糖药为主,个别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改用胰岛素治疗,将患者血糖控制在空腹小于7.8mmol/L ,餐后两小时小于10mmol/L ;同时给予呋喃硫胺,每次25mg ,每日3次口服;弥可保每次500μg ,每日3次口服。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用中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30g,桂枝10g,当归15g,白芍10g,红花10g,桃仁10g,鸡血藤30g,川芎10g,地龙10g,桑枝30g,麻黄6g,细辛3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00ml ,分2次口服,连续用药1个月后评定疗效。
2.2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变化;测定治疗前后尺神经及腓神经的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3统计学方法 结果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消失,深浅感觉及膝、腱反射基本恢复正常,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恢复正常或增加5m/s 以上;有效: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深浅感觉及膝、腱反射有所好转,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较治疗前增加小于5m/s ;无效:自觉症状无好转,深浅感受及膝、腱反射和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见表一。
3.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传导的比较,见表二。
3.2.3 不良后应 患者服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前后经肝、肾功能、血常规的检察,均在正常范围,服药过程中,未见皮肤过敏、胃肠道后应及其他不良后应。
4、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症状多种多样,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脱髓鞘改变和神经膜的微血管壁增厚,透明样变性,毛细血管内径变细,甚至阻塞。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近年来研究表明,它的发生可能与代谢障碍、血管神经障碍及维生素缺乏有关。其中代谢障碍可能在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高血糖导致山梨醇旁路活化,最后结果为山梨醇和果糖在神经组织细胞内堆积引起一系列继发性改变,包括神经内肌醇浓度降低、细胞膜酶活性下降、轴突内钠的堆积、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神经肿胀和最后结构破坏,出现神经轴索萎缩、消失,片断性或进展性脱髓鞘。高血糖时可形成大量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堆积于血管壁可使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导致神经的缺血,缺氧性损害。
西药弥可保经动物药理实验表明,该药能促进轴索内轴流和轴索再生,促进髓鞘形成,对神经轴突传递的延迟和神经传递物质减少有一定的恢复作用。因此该药能改善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主要病机是气虚(或阳虚)血瘀,脉络瘀阻。气虚则无力运血,血瘀则脉行迟滞,二者均可导致脉络瘀阻,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发凉等。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
方中黄芪为主药以补气;当归、白芍补血,桃仁、红花、川芎、当归、鸡血藤、地龙活血通络;桑枝引经,使药力直达四肢;桂枝、麻黄、细辛温经散寒;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和用共奏益气养血、温经通脉、活血通络之功效。故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