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维生素D不足,体内钙、磷代谢失常,以致骨骼发生病变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是我国儿科重点防治的四大疾病之一。临床上以精神神经症状为主伴有一定特殊体征,即患儿有如夜啼、激惹、出汗等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可伴有或部分伴有萌芽延迟、颅骨软化、方颅、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枕秃、囟门增大, 肋外翻等体征。
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从出生二周起随时可能发生。
维生素D通过对小肠、肾和骨三个靶器官的作用,维持和调节血浆钙和磷的水平 。 维生素D缺乏,主要是1,25-(OH)2D3缺乏时,钙磷从肠道吸收减少,导致血钙磷下降,促使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骨质脱钙使血钙维持正常,同时促使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减少,尿磷增加而血磷减少。因此,维生素D缺乏时,血钙在正常或偏低水平,而血磷减少,使钙磷浓度积(正常在34~40)降低,钙磷不能在骨基质中充分沉积,类骨组织大量堆积,造成佝偻病或骨软化病。
钙广泛存在于奶类及食物中,不易缺乏,引起骨质缺钙的主要原因是维生素D缺乏,因此,临床上,95%的佝偻病为维生素D缺乏引起。
除了户外多晒太阳,在生后2周起应注意补充维生素D,特别是早产儿,在生后一周就有佝偻病发生可能,更应重视。
相关文章